第二百五十五章 荊嶽對峙(1 / 4)

小說:逆流伐清 作者:樣樣稀鬆

就在兩軍圍繞衡陽展開攻防大戰的時候,初步整編完畢的蕩朔軍開始行動,攻陷鎮遠,由此進入湖南,抵清浪衛,於十一月二十四逼近沅州(湖南芷江),並於兩天後攻陷沅州,俘該城總兵官崔世錄。隨後,蕩朔軍趁著湖南清軍多已調往衡陽,地方守備空虛之機,長驅直進,下鶴城(懷化),破辰州(沅陵),直逼常德。

十一月十七,接到吳三桂所部反正投誠的訊息後,殄朔軍由敘國公馬惟興率領,並手下總兵李承爵、黃元才、張國用,率部由桂林誓師出征,殺入湖南。先破永州,然後揮師北上,於十一月二十五再取寶慶府治邵陽,在西面對衡陽清軍形成了夾擊之勢。但殄朔軍並未向東挺進,而是繼續北進,再攻湘鄉(婁底),做出兵進湘潭,切斷衡陽清軍退路之勢。

吳三桂反正歸明,其所部改編的蕩朔軍並不是戰力強橫,但對湖南,乃至大江以南的清朝官將來說,卻是晴天霹靂。在他們心裡,這意味著大勢已去,清廷賴以統治南方的“三藩”已或滅或反,全部喪失。

再加上滇桂兩省的明軍掙脫了手腳,一路攻勢迅猛,更是嚇得清朝官兵膽戰心驚,聞風而逃。

常德總兵官楊遇明與吳三桂是故交,官至明守備而降清,先授予山東萊州遊擊,以軍功升至副將。順治十二年,升任湖廣常德鎮總兵官。聞聽吳三桂反正,蕩朔軍兵臨城下,其子楊寶應亦是蕩朔軍將領之一,遂為內應。開城迎蕩朔軍而入,知府翁應兆投降,清兵逃竄。

夏國相又督率軍隊奪取了常德以北的澧州,此役沒有經過戰鬥,大兵到時。城內清軍獻城易幟,變成蕩朔軍之一部。清將提督桑峨、總兵官周邦寧率部從荊州趕至澧州城外增援,見敵人軍容甚盛,自感一旅“孤軍不能迎敵”,“不得不退回荊州”,向朝廷告急。請求“大兵星馳”赴援。

十二月十一,蕩朔軍將領吳應期與張國柱率軍攻至洞庭湖之濱的重鎮嶽州,該城參將李國棟“私行納款”,獻城投降。

殄朔軍日夜兼程,突逼湘潭城下。守城的清軍“士卒解體,孤城無援”,湘潭一鼓而下。駐防長沙的巡撫盧震聞聽明軍已佔湘潭,為保性命,擅自放棄守土之責,竟丟棄長沙於不顧,逃往嶽州去了。

長沙副將黃正卿、參將陳武衡留下守城,眼見明軍已近在咫尺。全城人心惶惶,官兵已無心守城。二人自知大勢已去,不想為清朝效力。遂派人至湘潭請降,連同部屬和城池都獻給了明軍。

十一月二十八,被切斷退路的衡陽清軍匆忙後撤,徵朔軍則趁勢反攻,負責斷後的湖南綠營稍觸即潰,都統赫葉及瑚里布不得已率滿兵回頭迎戰。軍心本已散亂。滿兵在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明軍圍攻下大敗,擠竄於湘江。溺斃者無數。少量殘兵不敢向北,逃過湘江。東竄江西而去。

一個多月的時間,明軍調動了三個軍,十餘萬人馬,在湖南攻城掠地,長驅直進,連陷沅州、常德、辰州、長沙、嶽州、衡州等戰略重鎮,除衡陽戰事激烈外,所經之地,諸府州縣將吏非逃即降,幾乎重演了“三藩之亂”時的情景。

“吳三桂反叛以來,湖南綠旗官兵多附賊。”

“逆賊虛聲恫嚇,以致巡撫盧震棄地潛逃,已行拏究。湖南文武各官仍能保百姓,固守地方,允稱盡職,事平之日,從優加典。”

“賊勢猖獗,所屬州縣官員不能安民心,固疆域,致常(德)、澧(州)、長(沙)、嶽(州)相繼陷賊,全部革職查問。”

“吳三桂身膺重任,甘心從賊,橫行兇逆,塗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今削其爵,特遣寧南靖寇大將軍統領勁旅,前往撲滅,兵威所至,刻期蕩平。”

“地方官民人等,身在賊境,或心存忠義,不能自拔;或被賊驅迫,懷疑畏罪,大兵一到,玉石莫分。爰頒敕旨,通行曉諭,爾等各宜安分自保,無聽誘脅,即或誤從賊黨,但能悔罪歸誠,悉赦已往,不復究治。”

明軍的反攻凌厲難敵,滿兵敗於衡陽,綠旗清軍則是一觸即潰,甚至聞風而逃。清廷異常震恐,擋不住明軍的攻勢,便追究地方軍政大員失土的責任。又是聖旨連下,一邊虛聲恐嚇,一邊政治利誘。

同時,清廷也意識到“武昌重地,不可不予為防守”,急命都統覺羅朱滿領兵速往武昌,“保固地方”。倘敵軍眾多,不得輕戰;如敵軍不來,可於武昌以南,選“水路要地駐防”。清廷又恐調兵不及,急令在南昌的都統穆佔率軍轉赴武昌,先行抵擋敵軍攻勢。

接著,清廷進行了一系列的緊急調動,分遣各方面軍,任命各方面軍的統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