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寧(現閬中地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位於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圍四面,水繞三方。東靠巴中、儀隴,南連南部,西鄰劍閣縣,北接蒼溪縣。歷來為巴蜀要衝,軍事重鎮。在明末清初時,又是四川臨時省會,長達十七年之久,是歷代川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北伐的策略轉變,在兩淮、山東、遼東將採取的軍事進攻還在緊鑼密鼓的準備當中,而西南這一路卻已經是兵臨城下,行將開戰。
鎮朔、討朔兩支明軍沿嘉陵江北進,雖然兵力雄厚,卻沒有分兵他進。作戰意圖很明顯,要以絕對優勢的兵力穩穩地拿下保寧,然後繼續北上,形成與漢中清軍相峙的局面,再分兵佔領川北各地。
保寧,川北清軍已經盡集於這個要地,其他地方人煙稀少,清軍守之無義,明軍也不急於佔領。
面對著六七萬明軍的步步進逼,四川巡撫高明瞻一天三急奏,請求清廷給出指示,或是從西安派來援軍,或是准許他後撤儲存實力。
四川巡撫啊,高明瞻現在異常痛恨自己這個頭銜。因為巡撫有守土之責,而四川只剩下保寧這一個立足點,若是無朝廷旨意便後撤,他的項上人頭便是清廷要對外交代的替罪品。
“可有信使前來?”保寧官衙內,高明瞻緊皺著眉頭,已經不知是第幾遍詢問了。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後,高明瞻長長地嘆了口氣,心煩意亂地翻著幾份軍報。
雖然清廷派出了護軍統領阿爾津率四千滿漢八旗由西安趕到了保寧增援,高明瞻卻並不認為這點兵馬能抵擋住明軍的進攻。還幸虧他從重慶比較完整地撤回了所有的部隊。才勉強使保寧的總兵力接近了兩萬餘人。可與明軍比,數量上卻相差太多,連其中的一個軍的人數都不如。
清廷雖然有放棄川北,確保陝西的意圖,但還在猶豫。還在舉棋不定。就象想放棄兩淮、收縮防線,卻又不肯就這麼無條件地拱手讓出。而想盡量支撐,清廷還有一個考慮,那便是一個多月之後的秋收。
漕運、漕糧是不用指望了,而北方受到小冰河期的影響,糧食產量降低。卻也不是顆粒無收。只要能多堅持一個多月,多守住一塊地盤,清廷便會多搜刮一些糧食,便能在國戰中多支撐些時日。
但議和並未使明軍停止行動,而此時的進攻時機顯然抓得很緊。土地、百姓,連帶著地裡就要收割的莊稼,清廷要斷然放棄的決心便遲遲未下。猶豫、遲疑,還帶著些許僥倖和幻想,清廷在逐漸喪失收縮戰線的機會。
“大人——”心腹將領總兵王明德匆匆走了進來,揮退了幕僚,湊到高明瞻耳旁低聲說道:“阿爾津要率部攜帶物資撤往葭萌關,正在準備車輛、馬匹。”
高明瞻愣了一下。隨即苦笑著搖頭,無奈地說道:“其為滿人,又是客軍。可進可退。可我等,若無朝廷明旨便退,必死於法。”
王明德一副忿忿的表情,罵道:“他見明軍勢大便要逃跑,還要帶走部分甘陝綠旗,卻把咱們留在這裡。全不顧咱們死活。”
高明瞻思索片刻,猜測著說道:“阿爾津駐兵葭萌關。倒也保障了我軍突圍入陝的一條通路。本撫估計他是這樣想的:若賊圍三闕一,我軍守不住保寧。自會向葭萌關撤退;若賊四面圍攻,我軍沒有退路,便惟有背城一戰方可絕處逢生。如果是哪種情形,都難以威脅其所率八旗,或許賊人包圍全城,會暴露其分兵把守的弱點,給其以突襲之機。就象當年偽王劉文秀攻打保寧時一樣。”
歷史上,還是撫南王的劉文秀在揮師攻入四川后,一路上所向無敵,戰則必勝,直接攻到了保寧城下,並由此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在佈署攻打保寧時,劉文秀把主力擺在保寧城北面,甚至抽調一部分軍隊“北塞葭萌關,東塞梁山關”,防止攻克保寧後清軍突圍竄入陝西。
也就是說,劉文秀所作的佈置旨在全殲吳三桂、李國翰、李國英所部清軍,並從而改變了三面據險,俯扼清軍的態勢,使自己的主力置於保寧城北敵守重鎮、東、西背水的危境,在兵法上違背了“圍師必缺”的原則。
這樣的佈置一來使清軍沒有了退路,惟有困獸猶鬥、拼死一戰;二來則使劉文秀統率的四五萬人馬兵分勢弱,給清軍造成了聚力於一點進行反突破的機會。而保寧之敗也確實證明了劉文秀過於託大,以及作戰部署的缺陷。
護軍統領阿爾津顯然也知道歷史上的保寧之役,所作的應變倒也不無道理。他率軍一部保證保寧清軍的退路,並且能夠形成犄角之勢,以便內外夾擊明軍。這總比全軍縮在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