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1 / 4)

小說:逆流伐清 作者:樣樣稀鬆

為了防備朝鮮反覆,從皇太極開始,使用了質子策略,就是要朝鮮王室每年派出王子作為人質關在瀋陽和北京。但是,這些被扣作人質的王子長年被關在北京,內心中就充滿了對滿清的仇恨。在他們回國繼承王位之後,就打擊功西派的勢力,鼓動朝廷和百姓積極備戰。

滿清統治者非常清楚朝鮮內部的變化,為了取得朝鮮的信任,到了多爾袞和順治時期,便相繼送還了被扣作人質的王子,還繼承了明朝的對外政策,把朝鮮列為第一屬國。

但清朝善意的舉動卻仍然得不到朝鮮態度的好轉,支援清朝的漢黨遭到打擊,西人黨的首領宋時烈提出了北伐論,希圖北伐清朝,恢復明朝。

只是北伐之事為清朝所知,馬上派使臣前往查問,孝宗被迫將宋時烈和義理派人士放歸山林,以後數年內不敢輕舉妄動。到孝宗九年(1658),宋時烈再獲重用,先出任贊善,又升任吏曹判書,將尊明反清的大旗高高舉起,繼續與孝宗重謀北伐大計。

而隨著明軍在西南的崛起,朝鮮王室的態度雖然還是以謹慎觀望為主,卻已經有暗中採取行動的意圖,並有在內部徹底消除親清派的計劃。

朱永興並不是特別清楚朝鮮國內各派的勢力,但卻相信朝鮮對南明的要求會很痛快地答應。

歷史上,朝鮮王朝計程車大夫嚴華夷之辨,在清滅明後,以中華正統自居,並號“小中華”。出於對滿清的輕視和仇恨,李朝在國內搞復明北伐,對於中國的抗清武裝常常寄予不切實際的厚望。最使其興奮的當屬“三藩之亂”,李朝君臣聞聽吳三桂起兵,欣喜若狂,蠢蠢欲動。企圖乘機報仇雪恥。

只是因為吳三桂太不爭氣,坐失良機,清朝很快轉敗為勝,形勢見好。李朝才沒敢輕舉妄動。

正鑑於此,朱永興才派出使者接觸朝鮮,爭取聯合各方,置滿清於空前孤立的地位。

對尹這個“布衣臣”,朱永興也是和熙和春風拂面,親切交談,設便宴款待,賞賜禮物,最後派人送出。

“殿下,朝鮮若有誠意。豈能派一‘布衣臣’?”易成並不象朱永興一般知道朝鮮敵視滿清的歷史,只是按照傳統的禮儀作出懷疑。

“雖是‘布衣臣’,卻能集中代表李朝的思想意識。”朱永興喝著茶水,耐心地解釋道:“一國之主啊,自然以持重為要。若輕舉妄動。一旦蹉跌,豈不是有覆亡之禍?暫時隱忍暗助,不為滿清所制,日後我軍征戰遼東時,當更有臂助。對此,孤倒是頗為贊同。”

“只是不知朝鮮國力真有其所說那麼強大嗎?”易成的這個懷疑倒是正確,什麼精兵勁矢。聞於天下,的確是在大吹法螺。

“當然不是如他所說那般強大,或是吹噓,或是不懂,或是自大。”朱永興連連搖頭,面有憂色地說道:“然其地理位置重要。可為我軍提供立足之基。嗯,遼東啊,征戰不易,卻是難以避免。”

“遼東自古便是‘英雄百戰之地,所謂虎步龍驤。高下在心’。殿下英明神武,

必能光復幽燕,再搗虜巢,功業直超高皇帝。”易成見朱永興似乎心情不暢,便恭維著以寬其心。

朱永興苦笑了一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哪有如此簡單?隨便聊了幾句,易成便告退,只留下朱永興在地圖前冥思苦想。

……………

內政,外交,南明政府在朱永興的領導下,全方位地展開了與滿清的對抗。因戰爭而引起的混亂,在中華大地有一發而不可收拾之勢。國際形勢,嗯,如果清廷也知道這個的話,他們就會意識到正潛伏著的危險,以及被徹底孤立的困難。但他們知道嗎?

北京正處於混亂之中,根本沒人想到外國,而是徵召旗奴、家丁的舉動,引起了軒然大波。

那些旗奴、家丁或找門路逃避,或向主子哭訴求免,或恨天罵地、藉故鬧事。再加上妻兒扯腿,家業難捨,生死難料,更使這些傢伙失態胡鬧。

京師亂哄哄的,西便門外的一處小門面的村釀酒家內,有四個人卻是亂中取靜,商議著機密大事。

清廷規定漢人無故三人以上聚會就算造反,其他各省對這條規矩的執行有松有緊,無法做到處處嚴格執行。但在北京,這條規矩卻執行得毫不含糊。所以,北京城內的茶館、酒肆的生意一直相當蕭條,但在這荒僻所在,卻無人理會。

“連旗奴、家丁都徵召南下,滿清氣數盡矣!”其中一人赫然是吳三桂的心腹謀士方光琛,輕輕呷著酒,帶著冷笑開口說道。

北京情報站副站長顧應慧是個中年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