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摩藩,又名鹿兒島藩、島津藩、外樣大名。藩主島津氏,原來領有薩摩國、大隅國和日向國的一部分,位於九州西南部,即今天的鹿兒島縣和宮崎縣的一部分。
在臣服於秀吉後,島津家因為處於九州,而成為秀吉侵朝軍隊的主力部隊。但是這場侵略戰爭本身超出了日本的國力承受能力,在明軍的英勇戰鬥下日軍屢戰皆北,最後敗潰回國。
歸國後的島津家經過連年大戰,領地遭到縮減,又在隨之而來的關原大戰中被迫再次出兵,結果卻在戰後遭到處罰。雖然沒有被取消家名,但是土地被沒收不少,僅剩薩摩一國和少部分大隅國領土。歷經戰國二百年的戰火而頑強活下來的島津家就成為了薩摩藩,變為了江戶幕府三百大名之一。
如果說財政問題是江戶時期普遍困擾各藩的一個老大難。那麼薩摩的情況可居各藩之首。由於許多的原因,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薩摩藩在江戶時期兩百年裡基本上一直處於破產的邊緣。長年的囊中羞澀加上地理的偏遠,讓薩摩藩士被視為鄉下人而屢遭歧視。
為了緩解這種貧困的局面。薩摩藩的解決辦法是向琉球出兵。在薩摩藩祖島津忠恆時期,透過征服琉球,島津家奪取了奄美大島四萬石的土地,同時獲得了從琉球的朝貢貿易中撈取利益的權利。但這僅僅是緩解了財政上的窘迫,實際上還是讓薩摩處於一種半飽餓不死的狀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德川幕府對薩摩藩持續不斷的打擊和削弱。
說到薩摩藩跟幕府的關係,那可以說是苦大仇深。在關原之戰中,島津家不但從屬西軍,還用火槍打傷了德川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這件事情讓幕府對島津家深懷戒心,不但屢次削減其領地,又佈置了參勤交代任務,二百年來還不斷派下來大量的勞役。薩摩藩本來就是離江戶最遠的一個藩之一,每次參勤交代都所耗不菲。再加上大量勞役,財政負擔沉重無比。
各種情報的匯總顯示薩摩藩的實力早已不復當年橫掃九州時的強橫,而且其與幕府的關係惡劣。對其進行軍事打擊,一來可助琉球。二來不致演變成一場與倭國的大規模戰爭。
“對薩摩藩進行一場短促而猛烈,以恐嚇教訓對方為目的的有限戰爭,從長遠來看,對我們是有利的。”朱永興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有限戰爭概念的人,不免有點小得意,下筆如飛,這個理論也將進入講武堂,成為研究課題之一。
“以有限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不僅僅取決於戰爭的徹底勝利,還有強大的軍事威懾。以及一個能言善辯的外交家。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在談判桌上得到的利益,並不比興師動眾而進行的戰爭所獲得的少。畢竟,目前我們的大敵還是韃虜。兩面都大規模開戰,還力有未逮……”
對倭國薩摩藩的軍事打擊勢在必行,這不僅是穩定地獲取琉球的硝磺,以及打通與倭國的商貿,還因為朱永興的底氣是越來越足。
短短的時間裡,鄭經的殺伐果決造成的後果越來越嚴重,反過來倒是成全了朱永興。憑空得到了一支強大的水師,得到了很多擅長水戰的將領。
從根本上分析,鄭氏由海貿起家,手下多有海盜、強寇,從鄭芝龍到鄭成功,都是鐵腕無情。獨斷專行。這也是客觀條件使然,不如此不能震懾那些桀驁不馴的手下。但到了鄭經這裡,思路和方法本應因形勢不同而有所轉變,但他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鄭纘緒等人的出逃他奔,非但沒有給鄭經敲響警鐘。反倒讓他覺得必須進一步清洗,將潛在的不忠者全部消除,才能穩定地位。他本來就是因為心虛才開始清洗,結果搞得人人自危,叛逃不斷,這導致鄭經更加心虛,以致看誰都像叛徒。而那些之前在父子之爭中沒有堅定地站在他一邊的舊臣、將領,則成了他的目標。
首先是廈門大捷後,被鄭成功破例提拔的右虎衛都督陳蟒。左右虎衛相當於鄭成功的貼身衛隊,只不過編制更大。收復臺灣時,鄭成功帶走了左虎衛,陳蟒的右虎衛留駐廈門。對於這位曾建功勳,卻疑似乃父親信的猛將,鄭經決定予以清除。
但陳蟒不肯束手待斃,抗拒命令,不去拜見鄭經,卻率領右虎衛叛離廈門,轉投明廷。接著,感到寒心的鄭軍將領又有都督杜輝,他率所屬將領一百零二名、兵丁兩千零九十六名、大小戰船六十二艘,棄駐守之地南澳,投奔明軍。而連鎖反應並沒有中止,更有擴大之勢,援剿右鎮林順率全鎮將士由鎮海奔舟山,為鎮海將軍楊彥迪所接納,直接編入明軍水師。
至此,鄭成功十年生聚、從四省召集來的豪傑壯士,一大半都帶著船隻和家人投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