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真儒,自虐?(2 / 4)

小說:逆流伐清 作者:樣樣稀鬆

竊粉飾自號於人曰‘我儒者也’。處之危疑而弗能決,投之艱大而弗能勝,豈儒者哉?”

黃宗羲,多才博學,於經史百家及天文、算術、樂律以及釋、道無不研究。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從“民本”的立場來抨擊君主*制度者,堪稱是中國思想啟蒙第一人。在教育方面,他認為“學貴履踐,經世致用”,設立學校,不是為了養士,更不是為了科舉,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而後設學校之意始備”。

同時,黃宗羲反對單一的科舉取士,主張使用多種渠道錄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憑藉長輩權勢在錄取過程中以不正當的方式勝過平民。擴大了錄取物件,包括小吏,會絕學(包括歷算、樂律、測望、占候、火器、水利等等)的人,上書言事者等等。

呂留良。明末清初傑出的學者、思想家、詩人和時文評論家、出版家。自幼推崇朱熹,為文似朱熹,翻瀾不已,善於說理;詩學楊萬里、陳師道,深情苦語。令人感愴。近人鄧之誠說:“以詩文論,誠宗羲勁敵,唯史學不如。”

方以智,明代著名哲學家、科學家。學術上方以智家學淵源,博採眾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他對中國傳統自然科學和由利瑪竇、徐光啟傳入的西方科學作了記述、考辨,把整個科學技術按其物件,區分為“質測”(自然科學)、“宰理”(社會科學)和“道幾”(哲學)三大類,還立志邀集專家編譯綜合百科全書。

可以看出,這首批召集的碩儒名家。在學術理論上都與朱永興相似或相近:或強調人才的“經世濟用”,或痛陳“八股取士”的危害,或批判程朱理學的糟粕,甚至還有“君主立憲”啟蒙思想的。

錢謙益,*於前,歸正於後,仍不失文壇宗主之位。“虞山尚在,國史猶未死也”。可見其史學之深厚。

也就是說,這些碩儒名士都可能是朱永興改革的助力,是他要佔據輿論陣地的戰士。這些人的影響和號召。比他這個皇帝所下的聖旨,在某些方面還要管用。

樸素唯物主義,咱懂啊!什麼矛盾的兩方面,什麼量變到質變,什麼世界是物質組成……

新的人才選擇機制,咱也有想法啊!專才專考專用。後世公務員考試招聘改一改,也應該適合於現在吧?

“君主立憲”。咱比黃宗羲設想得還周到,還能舉出英國的例子呢!

經濟模式啊。農工商並舉嘛,比黃梨州的“工商皆本”還要細緻!積累莫返之害,咱懂,可以“開源”增加農民收入,在“節流”上可以採取減免賦稅,精簡官僚機構等措施;至於賦稅徵銀的弊端,咱也有改變的計劃:一是繼續發展銀行,杜絕奸商在兌銀時的盤剝;二是設立民間公正機構,定價以徵收實物。

教育呢,百年大計,當然更要大力投入。但依據現在的財政,以及戰爭未止的情況,還是要以普及村子教育為先。至於要繼續學習深造者,便只能自己努力了。為了方便自學,國家可擠出資金興建圖書館,也鼓勵富人捐資,給圖書館命個名,在圖書館前立個塑像啥的,應該會有很多人想要史上留名吧?

而這些碩儒名士,這個年輕的皇帝給了他們極大的震驚,或者說是驚喜。天降聖人,對他們來說,是“子不語怪力亂神”的事情。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遠系宗室、朱氏子孫,卻讓他們相信是太祖有靈,上天有眼,方出了這樣一位中興英主。

翰林院,大學士。這些對他們並不是無法抵禦的誘惑,但國家將興,韃虜將滅,卻是他們感到由衷喜悅和振奮的。

打壓一批士人,推崇一批士人,此士人非彼士人。朱永興就是要以此做出個榜樣,什麼樣的學說是朝廷所喜歡的,什麼樣計程車人、儒家,才是國家真正需要的。

…………..

新皇登基已有數月,雖然在軍事上並未取得令人振奮的戰績,但北伐的調子一直唱得很高。發行戰爭戰債,釋出禁糧釀酒令,補充新兵,採購物資……沒有人懷疑北伐的行動,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雖然暫時處於蓄力狀態,但內政外交卻呈現出生機和效果。百姓生活在減賦減稅的惠政下逐漸安定,大量收繳入冊的無主田地、滿清官田被分發給戰爭中出力或勤勞肯幹的民眾,鼓舞起來的積極性使得耕地數量大幅上升。

特別是外交,倭國在見識到明朝已然復興,並在戰爭中佔有一定優勢後,給予了明朝商貿的特權,比荷蘭人還要大。朝鮮雖然還未打出反清旗幟,但在實際上卻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濟州島暫借予明軍養馬組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