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匈奴之入處中華者,皆能久長?大明積德深厚,其子孫必有中興之慶。今大皇帝英明神武,是為大明之福,藩國之幸也。且神宗皇帝於我國有百世不忘之恩,而構於強弱之勢,抱羞忍過,以至於今,痛恨可勝言哉……”
朱永興放下了朝鮮的國書,輕輕吐出一口長氣。大明縱有毛病,縱有問題,卻依然受到藩國的傾慕和嚮往。文化上所蒙的汙垢可以洗去,出現的問題可以解決,但絕不應該被野蠻和落後所取代。
而且,中國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生命力,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自我進化活力的文化,而不是僵化倒退的文化。
要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思想,當然絕不是再倒退到幾千年前,在孔孟的水平上重新來過。而是要進行繼承與發揚,把原先被滿清統治打斷的傳統再接續回來!
如果一味採取原教旨主義,復古主義,一味認為儒家典籍,或者其他中國文化典籍是越古越好,越古越正宗。如果是這樣,這種所謂復興傳統文化,其實質與滿清統治下興起的所謂“漢學”並沒有任何本質區別!恰恰是戕害毀滅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因為,在滿清禁錮思想的黑暗統治下,使得真誠信奉與研究宋明理學本身就成為了禁區,成為有生命危險的事情,鑽入故紙堆得到的所謂漢學則相對來說更安全。
倭國便是在滿清時開始瞧不起中國的吧?朱永興不是很確定,但現在該考慮的不是倭國日後的問題,而是中國將來的發展。
明年便是昭武元年,開恩科的事情已經決定。設文武兩大科。武的就不用說了,將考兵法,並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射御、技擊等。文科之內除進士科外,又設立了絕學科(包括法律、歷算、樂律、測望、水利、農耕、建築、器物製造)。且進士科不考八股,而以時論取才。
在朱永興看來,這種人才選擇制度並不完善,只是暫時的。涉及到人才論典,涉及到上千年的傳統習慣,也只能逐漸改變。如果一下子便廢除科舉。那可是天塌地陷的大事,明清戰爭由此逆轉也不一定。
“陛下,這是戶部最新的統計資料。”查如龍將檔案呈上來,又補充道:“易尚書認為依據目前的財政狀況,最早也要到明年才能實施。”
“朕知道這應該不是短期內能夠實施的政策。”朱永興雖然早有預料。但還是輕輕嘆了口氣。
戰爭,消耗了太多的資源,更大幅度的惠民政策只好拖到戰爭結束之後。或許戰爭結束也不行,北地凋弊,要恢復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辦到的。
“免除人頭稅暫不可行,那攤丁入畝呢?”朱永興一邊翻閱著檔案,一邊隨口詢問。
“戶部認為也不宜馬上實行。”查如龍委婉地說道:“而且,戶部認為攤丁入畝操作起來很有困難。”
“困難?當然有困難。”朱永興微微皺了皺眉。說道:“是擔心那些大戶士紳的反對嗎?”
“回陛下,也不全是。”查如龍想了想,說道:“微臣等也細緻研究過。覺得與其形成問題,倒不如北伐勝利後,一舉取消人頭稅更好。”
“朕要看看你們研究的資料。”朱永興有些疑惑,攤丁入畝難道真的有什麼重大問題。
滿清的“攤丁入畝”政策被稱為“良法美政,歸於大同而無業貧民永沐”,被歸結為清統治者愛民如子的“德性”。是“至仁之政”、“惠於貧民”的恩恤曠典。被清朝統治者標榜自己的恩政載入史冊,故各種文獻。如清三通、清會典等都不惜筆墨,大肆加以渲染。
其實呢。攤丁入畝並不是滿清的什麼獨創,它是由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轉變而來。就是將一部分戶丁銀攤入地畝徵收,減輕戶丁徵派,加重土地負擔,也就是把戶丁銀轉入土地攤派,由地主承擔。
但“攤丁入畝”卻存在著無法避免的弊端,即無法均勻地分攤賦稅,從而無法有效保證賦稅的順利徵收,更無法達到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的需要,因而遭到上至豪強富戶,下至貧民百姓的反抗。這使得“攤丁入畝”政策實施的程序變得緩慢而困難重重。
而且,“攤丁入畝”政策並不能維持固定的徵稅數額從而抑制人民逃避稅收。清朝前期實行“永不加賦”的措施時,曾希望透過將丁口數額固定下來的方法來保證丁銀徵收,避免人丁流失,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但是由於“永不加賦”的措施表面上固定人丁數額,實質上卻無法使人丁附著於土地之上。
“永不加賦”並非“毋增毋減,定為常額”,而實質上使人丁數字增多。由於“攤丁入畝”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