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又是金鼓齊鳴,又是火炮轟城,幾個瞎子的聽力受到了嚴重干擾,並沒聽出什麼名堂。自然,郎廷佐等人也就不知大難臨頭,末日已經來了。
突然,轟—轟,驚天動地的巨響震醒了清軍的美夢,明軍引爆了城北儀鳳門段地道里的火藥。這次爆破,為了一舉破城,火藥用得充足,兩條地道幾乎同時爆破,南京城厚實的城牆登時被炸開了四五丈寬的豁口。
金鼓齊鳴,喊殺震天,早已嚴陣以待的明軍吶喊著衝向城牆,當先者便是殄朔、蕩朔、破朔三軍抽出的精銳士兵組成的突擊隊。當霧氣和揚在空中的塵灰散去,明軍突擊隊已經殺進城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組織有序的後續部隊。
殄朔軍雖是攻城主力,但過於厚此薄彼也不太好。所以,突擊隊是三支,先入城,誰打得好,誰抓的、殺的清朝大官多。看你們自己的能耐。而在後續部隊中,又抽調了其他兩軍的火炮和炮兵予以配合,以增強戰力。
三支突擊隊皆是各軍精銳,每支隊伍是五百人,冒著灰塵衝進城內。缺口處的清兵非死即傷,根本沒組織起抵抗。突擊隊立刻分頭向市區殺去,分別搶佔城北制高點雞籠山和鼓樓崗,以及太平門。
除了搶佔要點,迅猛突進,為後續部隊入城展開創造有利條件。也是突擊隊的任務之一。
缺口兩側城牆被佔領,入城通道已保無虞;明軍繼續湧入,已是第十個五百人隊;雞籠山和鼓樓崗被搶佔,突擊隊正殺向小營……
槍聲、爆炸聲、喊殺聲在南京城內蔓延、擴散,初升的太陽在背後射出紅色的光芒。籠罩了這座在戰火中顫慄的古城重鎮。
城陷矣!朱永興放下了望遠鏡,直覺得手心冰涼,竟是緊張加激動,出了不少的汗。
南京的得失,在軍事上實是一著要緊的棋子。南京素來有“襟三江而帶五湖,包東吳而連北越”之說,它是水路咽喉,扼長江、運河交匯要害。北可截斷京師糧道餉道。等於切斷血管;西可縱橫長江,擇地北渡。
而南京一失,江浙的清軍便如甕中之鱉。再難逃出生天。南方綠旗必然降者如潮,反正投誠者層出不窮,剩下的滿蒙八旗和漢八旗,以及北方綠營,算起來也就剩三萬多人,除了覆滅。再無其他結果可想。
失去了大江以南的清廷,自入關之後便戰事不止。又在這三年裡被西南崛起的明軍折騰得夠嗆。拆東牆補西牆地忙活,估計剩下的家當也不多了。
“殿下。敘國公來報,殄字突擊隊斬殺江蘇巡撫朱國治。”一個親衛展開軍報,念給朱永興聽。
“哦,這麼快。”朱永興淡淡一笑,說道:“傳孤諭令,殄字突擊隊首建一功,每人賞五兩銀元。”
原來,朱國治被炮聲驚醒,得知明軍殺進城來,立刻面無人色,急忙坐上四人抬轎,由數十名清兵開路,逃往滿城。可駐守在滿城的柯魁,卻不願開啟城門接待他,並且教育批評他不該跑到旗人的地盤,應該組織百姓抗擊明軍,守住外城,好自為之。
朱國治別無良策,只好命令轎伕抬著他四處逃竄。逃到小營,正好碰上明軍的殄字突擊隊。護駕的清兵一鬨而散,轎伕也把轎子一丟,扔下朱國治走人。明軍搶上前去,結果了江蘇巡撫的性命。
在很多清宮戲,甚至在《康熙大帝》的書中,都把朱國治說成是一個忠臣,將他描繪成清如水明如鏡,氣死海瑞羞死包公的正義形象的官員。但在歷史上,朱國治屬漢軍正黃旗人,在任江蘇巡撫期間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先以抗糧為名,製造江南奏銷案。又在哭廟案中,羅織罪名殺害蘇州金聖嘆、倪用賓等人。
就是這樣一個死心塌地的為清廷從事聚斂,對疑似反清的言論和思想則毫不猶豫地殘酷鎮壓,明目張膽地收受賄賂,肆無忌憚地剋扣軍餉,在民間獲得了“朱白地”稱號的王八蛋。歷史上被調任雲南後,三藩之亂時,痛恨其入骨的吳軍士兵將其殺死,其肉分而食之,可謂是屍骨無存。
但朱國治這種對與漢人反抗者不共戴天的情操深深感動了康小三,為了表彰他對清廷死而後已的忠誠,清廷為其著書立傳,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全天下宣傳他的事蹟,上升到了忠良楷模的高度。流毒遺傳,直到現代的很多時候,朱國治依然是以聖賢面貌出現在書籍和銀幕上,在資訊發達的社會,實在是令人不解。
比如在那個幻想著要再活五百年繼續製造文字獄,繼續壓迫漢人的《康小三大帝》中,朱國治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朱國治義正辭嚴地拒絕吳三桂的勸降,痛斥其分裂國家(當時有這樣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