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大蕭條時代 作者:車水馬龍01

銀行家和外國債券持有人。到富蘭克林?D。 羅斯福走馬上任的時候,幾乎所有戰爭債務都毫無希望地被拖欠著。公眾對這些未償付票據怨聲載道,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的反戰主義,並妨礙了美國人的留學教育。

1929~1941年這段時期是從國內的一次崩潰開始的,這場崩潰源於多種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多半是對群體福祉和個人滿足之間的關聯自私自利地視而不見。災難幫助美國人記起了他們是一個民族,只有透過合作,才能把大車從泥潭中拉出來。這一時期結束於美國捲入一場全球大戰的前夕,導致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國家都同樣頑固地拒絕承認它們的安全與所有國家的良好狀況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即“一個世界”的觀念。關於人的共性和國家的福祉,反覆引發大的爭論,是這十多年裡最有意義的活動。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美國人也不能不受到其結果的深遠影響。

虹←橋←書←吧←。←

第10節:新的生活設計(1)

2 新的生活設計

這次最嚴重、最漫長的大蕭條,對日常生活的衝擊無處不在。普通婦女燒茶做飯、縫補漿洗、操持家務的世界,比普通男人的世界受到的損害要小,也就是說,只要有米可炊,有衣可補,頭頂上有爿屋頂可以遮風避雨,她們的日子就一如平常。然而,在1930年,五個女人當中有一個女人——總數將近1;100萬——在家庭之外工作。自1890年以來,她們的人數增長了6倍。這樣的女人容易受到就業危機的直接傷害,儘管剛開始她們的處境往往相對要好一些,因為她們的工資較低,而且通常也更聽話,從而受到僱主的青睞。

隨著大蕭條的繼續,以及勞動力過剩,導致工作時間和工作報酬對所有人來說都嚴重不足,女性的這種優勢也就穩步縮小。那些在失業的回潮中失去立足之地的女人發現,再找工作已經很難了,為了戰勝“容顏漸老、韶華不再”的障礙,一場女性主義運動打出了“永遠28歲”的歡快口號,強烈要求女性僱主們僱傭女同胞當中更老的成員,以平衡男性僱主對年輕、美麗的偏愛。

即使是在教師的職業中,她們也遭遇了越來越多的歧視。1931年,全國教育協會報告,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城市僱傭已婚女性。這一政策意味著更迅速的逆轉。推遲結婚,以及把很多心繫孩子的母親趕出教室,常常幫助她們在職業上取得成功。女性工人(無論在哪個行業)被認為是為了零花錢或貼補家用而竊取男性養家者的工作。

在家裡,艱難時期導致很多城市女性迅速放棄了家務。在小鎮和鄉村地區,逆境的襲擊有時候使得女人不得不重新撿起早已忘得差不多的古老手藝,從而給已經忙碌不堪的妻子們增加了額外的負擔。這些手藝多半是老祖母教的,很多家庭開始制肥皂、烘乾水果、醃製泡菜、烤麵包、做蜜餞、在熏製室加工食品並儲藏在地窖裡、用藥草製藥、染色和製衣。1931年,玻璃缸的銷售超過了此前11年中的任何一年,而對罐裝食品的需求卻逐漸減少。

但這種復興是短命的,連最短缺的時期也幾乎沒有始終持續,因為即使是鄉村家庭,也很少能長時間地維持對那些依然被歐洲農民所珍視的手藝的興趣。收入的銳減,使得貧困家庭無緣於那些令人愉快的事物,比如報紙、雜誌、電影,常常還有像衛生紙、咖啡、茶和糖之類的日用品。觀察者們往往輕鬆愉快地說到“居家過日子運動”;很少幻想的農民家庭辛酸地稱之為“木屐”。妻子們常常接一些諸如洗熨縫紉之類的活,烤蛋糕和餡餅拿到集市去買,或者為搭夥人、旅行者提供膳宿,以此貼補家用,而代價卻是犧牲自己的精力。小本經營的個體戶可以開設駕車旅行營地、路邊售貨亭、美容廳、小商品店。

工業企業傾瀉到美國家庭中的小器具的洪流——電烤箱、攪蛋器、烤架、烘餅烤模、咖啡滲濾壺、洗衣機、電爐——連同傢俱和縫紉機的銷售,在1930年代初期突然間放緩了。另一方面,電冰箱以它們新的功效和方便迎合了依然沒有滿足的市場,繼續紅紅火火地賣著。煉乳、人造纖維和收音機是另外一些公眾拒絕放棄的商品。汽油和汽車配件的銷售也在堅持,但新車的購買量卻像自由落體一樣垂直下降,如今,開去年流行的車型不再是一件丟臉的事。曼哈頓的計程車司機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收入從每天7美元下降到了2到3美元。

紐約市更能說明問題的縮減指標是:1930~1931年間減少了大約4萬部電話,兒童餐廳提供的廉價午餐數量增長了4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