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邸再設壽筵宴請胡適夫婦。
蔣介石平日請客從不備酒,那天特為胡適備酒賀壽,可謂破格示敬。
也許正是出於對蔣介石對他本人的誠摯無偽的禮敬,胡適不得不從心底裡-或者說從文化心理深處-感到有從道義上全力支援蔣介石的義務,所謂知遇與感恩,這也是胡適晚年在政治上始終不能與蔣氏分手的重要原因,儘管他本人對國民黨似乎是始終沒有過好感。
胡適在中國公學的學生吳兩次勸胡適留下,但話不投機,不歡而散。
就在胡適與陳寅恪等人飛離北平後的第六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率領第二批被“搶救”的學人飛離北平,抵達南京,同機者有李書華;袁同禮;楊武之;江文錦等人。
梅貽琦對記者抱怨機場跑道太軟,似是有可以多載幾人而不能之意。
國民黨政府立即授予他###長之職,可幾天後他便辭職,成了國民黨歷史上最短命的###長。
自稱是未能將大部分的北平教授接運出來,他感到慚愧,實際上,卻是相當一部份學人並不願意搭乘國民黨的飛機飛離北平,這裡有學人們對文化氛圍的眷戀,但更多的是強烈的愛國之情。
第一八六章。 建立防守堡壘
一。
北平和平解放,東北和華北地區局面已定,整個大陸的形勢已很明顯。
同年1月21日蔣介石在南京宣告“引退”下野後,總統權力暫由李宗仁代理。
當天下午,蔣介石在陳誠;陳儀;湯恩伯;蔣經國;俞濟時和侍衛官陳穎弘陪同下,從南京明故宮機場飛抵杭州。
是日晚,浙江省主席陳儀在風光旖旎的西湖“樓外樓”酒家設盛宴為蔣介石洗塵。
宴會上,“不解風情”的陳儀竟勸蔣“好好休養”。
在荷槍實彈的警衛的保護下,陳穎弘陪著蔣夫人走進普濟寺的山門。
一座萬壽亭,亭內豎立著康熙的御碑。
蔣介石駐足看了一會兒,便走進正門,來到天王殿。
殿正中是一尊金光熠熠的彌勒佛。
蔣夫人看了一下,便回頭對陳穎弘說:“這彌勒佛和蔣家的祖先三房太公摩訶居士很熟,三房太公在奉化嶽林寺出家,人稱布袋和尚,死後葬在天童寺小彌陀山上。
去年我們一塊去過,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
陳穎弘答著,順著蔣夫人手指的方向,端詳著佛像。
蔣夫人話中有話:“人不可忘了祖宗。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根本,根本,根才是本啊! ”
四窗巖是一個天然石屋,在高約百餘米的方型懸崖,崖上天然生成四個巖洞,正好恰似四扇窗戶。
這石屋進深十五六米,寬三十幾米,石屋中有三塊隆起的巨石,洞壁重巖嶙峋,洞外白雲氤氳,當地傳說這巖洞曾住過仙女,故而洞口每每噴出五彩霞光,洞壁四周掛滿晶瑩的星星。
蔣介石在離開故鄉之前,特地命賬房備大紅蠟燭一對,叫幾十個侍衛逢山開路,從荊棘叢中攀登四窗巖。
蔣介石出逃之前特地去四窗巖一遊。
據說其中有段原由:1913年,蔣介石反袁失敗,遭滬軍都督楊善德通緝,蔣從上海逃到奉化葛竹其外婆家,躲在堂舅王賢甲家裡。
後風聲日緊,王出主意,說:“四明山四窗巖乃人跡罕至之處,何不到那裡避一避”,於是王賢甲陪他到四窗巖隱匿了好久,蔣睡在石屋中大石上。
據說他還做了一個夢,夢見“飛龍騰駿”。
袁世凱倒臺後,他幾經周折。
後來追隨中山先生,當上黃埔軍校校長和北伐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後又當上國民政府總統,所以此次去四窗巖,當地人說他是“還願”去了。
二.
蔣介石“下野”,張其昀透過關係陪侍一段時間,向其闡述古往今來國家興亡之道,深獲蔣介石賞識。
當時大陸局勢逆轉,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分別有人向蔣介石建議轉進東南;西南或西北地區,眾說紛紜。
張其昀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渡海去臺,其理由是憑臺灣海峽之天險,可立即建立防守“堡壘”,張的建議最後被蔣介石採納。
張其昀還為蔣介石親筆繪製了渡海去臺的路線。
他憑其豐富的地理學知識,向蔣建議由象山港出發到上海,再經大陳到臺灣,潮汐情況一一細加說明。
張其昀分析此線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