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小說:給日本的遺書 作者:打倒一切

革命後,雖然仍有梁啟超的《庸言》以及《甲寅》之類的由清末人士主辦的雜誌發行,不過都微不足道。重要的一件事是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另外還有《新青年》的創刊,它成為北大及其周圍學者的論壇。

當時的政局很糟糕。又是袁世凱妄圖稱帝,又是張勳企圖搞復辟。日本給袁世凱送去“二十一條”,留日學生全體回國,那以後赴日留學的人減少了。

儘管政治混亂,北大卻在成長,《新青年》也涉及各個方面,探討了文字、注音、白話、禮教等問題。

其中對白話文的討論最為熱烈,這一點很多人都知道。本來的白話,官府時常用來向百姓釋出通俗易懂的口語告示。不過這裡所提倡的白話文學,指的不是這個,而是主張將一切文章都改成白話文體,倡導摒棄古典所持有的種種弊習,如對偶句等。這一討論始於五四運動的兩三年之前,總括起來可以稱之為五四新文化運動。

創刊之初的《新青年》,我只看過一兩本,因為當時身在日本留學。我還記得當時的兩個感受:一個是看了卷尾的小說,感覺“很糟糕,還欠一些火候”;再一個就是發現自己也一直在思考的白話文問題給對方搶先了。《新青年》的同人大多本身不是小說家,也難怪拿不出好的範本來。不過沒過多久,漸漸地就出了作家。魯迅的《狂人日記》等就屬於這一類。

關於魯迅已經有很多介紹,在這裡就省略不談了。辛亥革命之前,清末文學有這樣一種型別,包括蘇曼殊等也屬於此類:他們不問政治,看到新奇的東西就學,並譯成舊式文章,若有朋友要出版東西,求到頭上便寫,若是商業出版社就談妥稿酬,哪怕章回小說也來者不拒。留學日本時期的魯迅寫《月界旅行》也是在那個時候,蘇曼殊翻譯拜倫的詩也是在那個時期。因此在中國,較之日本明治時代的名著翻譯或者大部頭的創作,難免有幾分雜亂。《小說月報》這一歷史悠久的商業性雜誌,那個時候已經出版,服務於有著讀書趣味的群體。如果沒記錯,茅盾應該在其中。魯迅也不是直接參加辛亥革命的人,說到底還是個文筆之人。

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討論幾近尾聲之時,以往的清朝風格的文藝已經消失殆盡。報紙更是使用現代文體。在北京,除了《新青年》之外,又出現了《新潮》等雜誌,再後來《語絲》問世了。在上海,由歐洲留學生組織的文學研究會,以《小說月報》為根據地;在日本,郭先生指郭沫若。——譯者注成立了創造社。這一時期,革命雖然暫時取得了成功,政治前景還很不樂觀,雖然已經發生了五四運動,那期間新文學所倡導的一些主張還處於逐漸付諸實踐的階段。魯迅在北京任教,同時寫小說。郭先生雖然身在日本,不過同上海保持著聯絡,他在醞釀著出雜誌,於是遊說留日的友人網羅材料。郭先生的詩很美,在文藝批評方面有好幫手成仿吾,此外郁達夫式的浪漫文章也與時代方針很是吻合。還有何畏等的詩作。我也寫過一些浪漫風格的習作。在眾多友人的支援下,《創造》開始現身上海,不久開始了其評論活動,胡適首當其衝受到了攻擊,並且還指出街頭上旅歐歸來人員之歐文誤譯,以示留日學生在歐洲文學方面亦略勝一籌。這一時期可以稱之為新文學的實踐期,而創造社正可謂從旁搶過接力棒的短跑運動員。 。。

革命與文學——記同日本有關的人和事(3)

五四新文###動承接清末文學,誠然是進步的。為之寫作的作家也逐漸產生。然而,知識分子階層逐漸走向潦倒,因而難有日本人那般的閒情雅緻,工作之閒暇還可以看看書。隨著國內外形勢愈趨嚴峻,他們逐漸將精力放在尋求自己的“出路”上來,只有《小說月報》及巴金的小說還讀一讀,希望能有所裨益。《創造》雖然提出了浪漫主義,也沒有什麼大成就。倒是看了那上面的論戰,覺得蠻有趣味。不久《創造》同魯迅也開始了交鋒,而且同《語絲》也打起了筆仗。

就在人們為此瞠目結舌的時候,創造社一改以往的文學革命工作,開始推行起革命文學來。那是因為在京都河上博士門下的彭康和王學文等五六人歸國而來,這些人都是學有所成之人。他們受到了郭先生的歡迎。於是一段時間之後,《創造》便開始倡導革命文學,並在這一時期影響了諸多青年。在最恰當的時候崛起的創造社不久關閉,同時將接力棒交給了以魯迅為統帥的“左聯”。

這一時期,孫文已由廣東開始北伐。隊伍之中有保羅金在內。然而一進入南京,左翼便全部遭到驅逐。就像屢次的革命屢次由於舊勢力的干擾而失敗一樣,南京政府一成立,便將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