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部分(2 / 4)

其實也不用選,一般這種事,都是論資排輩。經過群眾推舉,王自用以資歷最多,工齡最長,順利當選新任頭頭。

鑑於曹文詔、洪承疇之類猛人的出現,大家共同認為,必須團結起來,協同作戰。

當時去開會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隊,史稱“三十六營”。

跟以往一樣,這三十六位頭目,有三十六個外號,大致如下:

紫金梁、闖王、八大王、曹操、闖塌天、闖將、掃地王、黑煞神……

就外號水平而言,跟水滸傳還沒在一個檔次上,梁山好漢們的文化程度,估計是夠格的,什麼急先鋒、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現代的流行用語,相比而言,掃地王之類的外號,實在讓人不知所謂。

而且就人數而言,也差點,水滸好漢們,總共是一百單八個,這次只有三十六個,也就夠個天罡。

但在某一點上,他們跟梁山好漢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議地相似。

你應該還記得,梁山好漢排隊時,排在第一的,並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蓋。

然而晁蓋並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後來他被人給掛了。

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樣,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當時的首領,後來倒沒被人掛,自己掛了。

真正的主角,是後面的五位,外號你要不知道,那就對個號吧:

闖王——高迎祥;

八大王——張獻忠;

曹操——羅汝才;

闖塌天——劉國能;

最後,是最牛的一位,闖將——李自成。

這是極為有趣的五個人,他們性格不同,關係不同,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戰友,有的是老鄉,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後的十幾年裡,他們終將因為各自的原因,選擇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擠,互相殘殺,直至人生的終點。

終點太遠了,從起點說起吧。

開完這次會後,各位老大紛紛表示,要統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動。

這次開會的起義軍,總兵力,近二十萬人,開完後就分開了。

分開去打仗。

他們兵分幾路,開始向山西各地進軍。

崇禎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撫,全力圍剿。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個水貨。

這位仁兄調兵倒很有一套,聽說敵人來了,馬上四處拉人,陝西、甘肅、寧夏的兵都被他拉了過來,光是總兵,就有三個。

但這人有個毛病,喜歡排兵佈陣,把人調來調去,指揮亂七八糟,還沒等他布出個形狀,幾路民軍連續攻克多地,鬧得天翻地覆。

於是崇禎惱火了,他決定換人,換一個能讓這三十六位首領做噩夢的人——曹文詔。

曹文詔算是出頭了。原先在遼東系,也就是個遊擊,榮歸故里後,短短一年時間,就升了副總兵,現在是總兵。

山西總兵,大致相當於軍區司令員,但按崇禎的意思,這個總兵,大致相當於總司令,因為根據命令,所有追剿軍,都要服從曹文詔的指揮。

對於這個安排,三十六位頭頭是有準備的,所以他們決定,以太原一帶為基地,協同合作,集中優勢兵力,擊潰曹文詔。

崇禎六年(1633),曹文詔正式上任,積極備戰,準備進攻。

大戰即將開幕,但在開幕之前,這場戲又擠上來一個人。

對這個人,曹文詔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在到西北之前,他經常見到這個人。

此人之所以上場,是被崇禎臨時硬塞進來的。一般說來,但凡在歷史舞臺上混的,除個別猛人外(如朱元璋),藝術生涯都比較短,混個幾年就得下場。

但這位仁兄,上場的時間實在很長,曹文詔下去了,他沒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沒下去,直到死在場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紹,第三個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謝孔尚任,因為這位仁兄把他寫進了自己的戲裡(《桃花扇》),雖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臉。

左良玉,字崑山,無學歷,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撫養長大,就這麼個出身,你讓他飽讀詩書,就是拿他開涮。

沒書讀,也得找工作,長大以後,左良玉去當了兵,小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