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2 / 4)

鬧,說是十七世紀最強的騎兵),明朝的軍隊人數,大致在六十萬到八十萬左右,但能打仗的(遼東系、洪兵、秦兵),也就是二十多萬,要真拉開了打,估計也不太行。

好在地形靠譜,守著幾個山口,清軍也打不過來,所以按照常理,是能夠維持的。

但要命的是後院起火,出了李自成等一干猛人,只能整天拆東牆補西牆,所以楊嗣昌建議,跟清朝和談,先解決內部矛盾。

其實楊嗣昌的故事,還有下半段:劉秀跟匈奴和談,搞定內部後,沒過多少年,就派漢軍出塞,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

所謂秋後算賬,雖然楊嗣昌沒講,但崇禎明白,所以他決定,先忍一口氣,跟清朝和談,搞定國內問題先。

當時知道這件事情的,只有三個人,包括崇禎、楊嗣昌、太監高起潛。

為保證萬無一失,和談使者是不能派的,楊嗣昌不知去哪裡尋摸來個算命的,跑到皇太極那邊,說要談判。

皇太極的態度相當好,說願意和談,而且表示,如果和談成功,就馬上率軍撤回原地。

當然,這位老兄一向不白給,末了還說了一句,如果和談不成功,我就打過去,具體時間,是在今年的秋天。

崇禎願意和談,因為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過了幾個月,在他的暗中指使下,楊嗣昌正式提出,建議與清朝和談。

此後的事情,打死他都想不到。

建議提出後,按史料的說法,贊成的人很少,反對的人很多,事實上,是隻有人反對,沒有人贊成。

最先蹦出來的,是六部的幾個官員,罵了楊嗣昌,然後是一撥言官,說楊嗣昌賣國,應該拉出去千刀萬剮,全家死光光。

但把這件事最終攪黃的,是最後出場的人,一個人——黃道周。

黃道周同志的簡歷,我就不多說了,這位仁兄後來有個外號,叫“黃聖人”,後來跟清軍死戰到底,堪稱名副其實。

黃聖人當著皇帝的面,直接跟楊嗣昌搞辯論,一通天理人慾,先把楊嗣昌說暈,然後發揮特長(他的專業是理學),從理論角度證明,楊嗣昌主張議和,是天理難容,違揹人倫等等。

說了半天,楊嗣昌基本沒有還手之力,崇禎雖然氣不過,但黃先生理論基礎太紮實,也沒辦法,等辯論完了,也不宣佈結果,當場就下了令,黃道周連降六級,到外地去搞地方建設。

皇帝大人雖然出了氣,但和談是絕不可能了,楊嗣昌再也沒提,大家都能等,皇太極例外,他在關外等了幾個月,眼看沒了訊息,認定是被忽悠,就又打了進來。

對當時的崇禎而言,和談是最好的出路,其實問題很簡單,當年漢高祖如此英雄,還得往匈奴送人和親,皇太極從來沒要過人,無非是要點錢,弄點乾貨,也就完事了。

但如此簡單的問題,之所以搞得這麼複雜,如此多人反對,其實只是因為一件東西——心態。

天朝上邦

我曾研習過交通史(中外交往),驚奇地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和人其實差不多,窮了,就瞧不起你,打你,富了,就給你面子,聽話。

比如美國,說誰是流氓誰就是流氓,說打誰就打誰,盟友遍佈天下,時不時還搞個會盟,弄個盟軍,朋友遍天下,全世界人民都羨慕。

但這事你要真信了,那就傻了,要知道,那都是拿錢砸出來的,聽話,就是友好鄰邦,就給美元,給援助,很人道,不聽話,就是流氓國家,給導彈,很暴力。

而且山姆大叔是真有錢,導彈那是貴,一百萬美元一個,照扔,一扔就幾十個,心眼太實在,我估摸著,要全換成手榴彈,從飛機上往下扔,也能扔個把月。

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實力。

誰有實力,誰就是大爺,沒實力,就是孫子,美國有實力,其實也就一百多年,趁著英國老大爺跟德國老大爺幹仗,奮發圖強,終成超級大爺。

相比而言,中國當大爺的時間,實在是比較長,自打漢朝起,基本就是世界先進國家,雖然中途鬧騰過,後來唐朝時又起來了,也是全世界人民羨慕,往死了派留學生,相對而言,歐洲除了羅馬帝國挺得比較久,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幫封建社會的職業文盲砍來砍去,直到明朝中期,都是世界領先。

鑑於時間太久,心態難免有點問題,比如後來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當大爺了,就派使者到中國,見到乾隆。本意大致是要跟中國通商。

然後,乾隆同志對他們說,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