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部分(3 / 4)

去給你們喬治(當時的英國國王)帶個信,就說你的孝心我知道了,你的貢品我收到了(戰艦模型),我天朝應有盡有,你就不要再費心了,給我送這些東西,是比較耽誤事的,你們那裡是蠻荒之地,生活很困難,好好種地,我這裡東西很多,賞點給你,回家好好用吧。

幾十年後,在蠻荒之地種地的英國農民們,駕駛著戰艦打了進來。

這種毛病由來已久,畢竟牛了太多年,近的朝鮮、越南、日本且不說,最遠的,能打到中亞、西伯利亞,自古以來,就是天朝上邦,四方來拜,外國使臣來訪,表面上好吃好喝招待著,臨走還捎堆東西,說天朝物產豐富,什麼都有,只管拿,背地裡說人家是蠻夷,沒文化,落後,看你可憐,給你幾個賞錢。

牛的時候,怎麼幹都行,等到不牛了,還想怎麼幹都行,那就不行了。

明朝官員的思維,大致就是如此,就軍事實力而言,談判是最好的選擇,然而沒有人選擇。

這種行為,說得好聽點,叫堅持原則,說得不好聽,叫不識時務,明朝最後妥協的機會,就這樣被一群不識時務的人拒絕了。

十年前,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曾經很討厭黃道周,討厭這個固執、不識時務的人,我始終認為,他的決策是完全錯誤的。

直到我知道了黃道周的結局。

七年後,當清軍入關時,在家賦閒的黃道周再次出山,輔佐唐王。

唐王的地盤,大致在福建一帶,他是個比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個不太有追求的下屬——鄭芝龍。

鄭芝龍的打算,是混,無論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鄭芝龍說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鄭芝龍的手裡,所以說了一年多,只打雷沒下雨。

這時黃道周站出來,他說,戰亦亡,不戰亦亡,與其坐而待斃,何如出關迎敵。

唐王很高興,說你去北伐吧,然後他說,我沒有兵給你。

黃道周說,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後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鄉、同學、學生,招來了一千多人,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號,1645),黃道周出師北伐,他的軍隊沒有經驗,從未上過戰場,甚至沒有武器,他們擁有的最大殺傷力武器,叫做鋤頭、扁擔。所以這支軍隊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擔軍”。

黃道周的妻子隨同出征,她召集了許多婦女,一同前往作戰,這支部隊連扁擔都沒有,史稱“夫人軍”。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這是自尋死路。

然而黃道周堅定地向前進發,明知必死無疑。正如當年他拒絕和談,絕不妥協。

三個月後,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軍,打了這支隊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後一仗。

結果毫無懸念,武器的批判沒能代替批判的武器,黃道周全軍覆沒。黃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無數人輪番出面勸他投降,他嚴辭拒絕。

三個月後,他在南京就義,死後衣中留有血書,內容共十六字: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落款:

〖大明孤臣黃道周〗

正如當年的他,不識時務,絕不妥協。

有人曾對我說,文明的滅絕是正常的,因為麻煩太多,天災人禍、內鬥外鬥,所以四大文明滅了三個,只有中國文明流傳至今,實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確實如此,往近了說,從鴉片戰爭起,全世界強國(連不強的都來湊熱鬧)欺負我們,連打帶搶帶燒帶殺,還攤上個“量中華之物力”配合人家亂搞的慈禧,打是打不過,搞發展搞不了(洋務),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軟不行,硬也不行,識時務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們終究沒有亡,挺過英法聯軍,挺過甲午戰爭,挺過八國聯軍,挺過抗日,終究沒有亡。

因為總有那麼一群不識時務的人,無論時局形勢如何,無論敵人有多強大,無論希望多麼渺茫,堅持,絕不妥協。

所以我想說的是,當年的這場辯論,或許決定了大明的未來,或許黃道周並不明智,或許妥協能夠挽回危局,但不妥協的人,應該得到尊重。

面對冷酷的世間、無奈的場景,遇事妥協,不堅持到底,是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的選擇,因為妥協,退讓很現實,很有好處。

但我認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麼一兩件事,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