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3 / 4)

他,深通王學,熟悉鬥爭之道的唐順之及時看出了苗頭,作為楊繼盛的朋友,他曾寫信勸告:

“願益留意,不朽之業,終當在執事而為。”

作為王學左派的嫡傳弟子(聶豹、徐階屬右派),唐順之十分清楚當時的政治環境,所以他苦口婆心相勸,希望楊繼盛不要出頭,以避禍患。

楊繼盛看了信,卻只是笑而不答。

他的人生只剩下了一件事情。

在上書彈劾之前,楊繼盛齋戒了三天。

這是他一生中最後的自由時光,四十二歲的楊繼盛回顧了他的過去,從童年的貧寒,到青年的求索,熬過了繼母的虐待,熬過了仇鸞的陷害,現在的他,是兵部武選司員外郎,前景光輝,仕途遠大。

然而現在他準備放棄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無疑的大業。

因為放牛的楊繼盛、歷經磨難的楊繼盛、看盡官場黑暗的楊繼盛,依然是同一個楊繼盛。

在黑暗中的楊繼盛,是一個純潔的人。而面對這片窒息的黑暗,他無力反抗,只能發出那最後的吶喊。

楊繼盛雖然不聰明,卻也不笨,他十分明白,唐順之的話是對的。

死劾確實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但他沒有更好的方法。他沒有錢財,沒有權勢,沒有庶吉士的背景和入閣的希望,更沒有張居正和徐階的智慧。歸根結底,他只是個出身農家、天賦平凡的普通人。

他唯一擁有的,只是他的性命。

而彈劾後的流程他也很清楚,嚴嵩的誣告、錦衣衛的拷打、詔獄的長期關押,如果運氣好,可能還有行刑人的大刀。在這樣恐怖的環境下,根本不用指望什麼九死一生,只有十死無生。

然而他依然決定這樣做。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為有著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等,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

而在中國古老的哲學中,這種行為有著一個恰如其當的名稱:

明知不可而為之。

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

【勇往直前】

楊繼盛已經了無牽掛。

他拿起了筆,在鋪開的紙張上寫下了悲憤的心聲:

〖臣孤直罪臣楊繼盛,請以嵩十大罪為陛下陳之!〗

當楊繼盛將這封千古名疏封存妥當,遞送內閣轉交西苑之時,他已經完成了一個偉大的轉變,昔日那個放牛的貧農子弟,歷經幾十年的風雨,終將成為一位不朽的英雄。

就在嘉靖收到這封上疏後不久,訊息靈通的嚴嵩便從皇帝的侍從那裡得知了奏疏的內容。

面對這個從五品小官義正言辭的控訴,嚴嵩害怕了,他雖然是內閣首輔,雖然是皇帝的寵臣,卻依然害怕這個來自最底層的無畏的聲音。

而且根據多年的從政經驗,他迅速作出了判斷——這人是來玩命的。

但就在他驚惶不定的時候,獨眼龍軍師嚴世蕃又出場了,聽完那慌不擇言的講述後,他卻只是鎮定地說了一句話:

“奏疏在哪裡,拿給我看。”

仔細閱覽之後,嚴世蕃露出了笑容,他告訴自己那慌張的父親,不用害怕,其實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幾乎就在嚴嵩知曉奏疏內容的同時,徐階也知道了,這也是沒辦法,十六世紀是資訊的時代,想在保住腦袋,混碗飯吃,就得時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動態。

徐階驚歎於楊繼盛的勇氣,他萬沒想到,當年那個沉默的學生竟然有如此的血性,如此的勇敢,孤軍突起,去挑戰那個他絕對無法戰勝的對手。

他敬佩這個人,因為這個人做了連他都不敢去做的事情。

但很快,他就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危險已向自己逼近。

因為楊繼盛是他的學生,而在那年頭,師生關係就是政治關係,楊繼盛上書,他雖然並不知情,卻也絕對脫離不了關係。而目前政局敵強我弱,還遠不到攤牌的時候,如此時與嚴黨開戰,必定功虧一簣。

徐階坐臥不安,直到他拿到奏疏全文,這才鬆了一口氣。

因為在這封奏疏的末尾,楊繼盛還加上了這樣一句話——“大學士徐階蒙陛下特擢,乃亦每事依違,不敢持正,不可不謂之負國也”。

真糊塗也好,假聰明也罷,這句關鍵的話最終挽救了徐階,儲存了他的實力。

政壇的地震看似已經不可避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