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部分(2 / 4)

地繞場一週,然後揚長而去。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半天才回過神來:這人莫不是個神經病吧?

胡宗憲是一個十分嚴肅的人,對下屬也缺乏耐心,動輒質問謾罵,誰要敢在他開會的時候來這麼一手,打個半死拖出去餵狗也不奇怪。

然而對這位拿他開涮的窮秀才,胡宗憲卻表現出了極大的容忍,壓根就沒提過這事,放任不管。

胡宗憲的謙虛謹慎收到了回報,在度過開始的磨合期後,徐渭開始對映出耀眼的光芒,他的文筆極好,切中要點,上至皇帝,下到縣府,胡宗憲的一切來往公文都由他包辦,連老牌公文專家嚴嵩都幾次來信,表揚胡宗憲的公文寫作。

然而對胡宗憲影響深遠的,並不是這些往來文書,而是一次不經意的談話。

成為總督的胡宗憲原本以為,在他的光輝領導下,倭寇之亂可以很快平息,但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後,這場禍亂卻越發嚴重,搶劫犯們越來越勤奮,每年都要來光顧幾十次。胡宗憲不肯示弱,分兵出擊,全力進剿,結果卻是敗多勝少,入不敷出。

就在胡宗憲又一次為戰敗抓耳撓腮、苦思對策的時候,徐渭來到他的身邊,對焦頭爛額的總督大人說了這樣一句話:先定大局,謀而後動。

胡宗憲就此找到了通往勝利的道路。

他終於醒悟,原來一直以來,自己都在為一城一池之得失拼命,而獲取勝利的關鍵,他卻從未把握。

撩開了前方的重重迷霧,胡宗憲終於發現,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漁民、海盜、日本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背後,隱藏著兩個真正的對手。

第十四章 強敵

【漢奸?海盜?】

實事求是地講,日本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倭寇軍的主力,絕非是智商有何過人之處,只是因為他們腦子一根筋,打仗不怕死,總是衝在最前面,正是所謂好用又結實。

而根據史料記載,這幫遠道而來的日本搶劫犯基本不識路,腦袋也不好使,如果讓他們自己上岸轉悠,沒準就被人販子給賣了。

其實日本人到中國沿海混飯吃,從朱元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兩百多年你搶我抓,也沒出什麼大亂子。嘉靖年間,倭寇之所以如此龐大,且有組織、無紀律,實在要拜兩位仁兄所賜,這兩個人,一個叫汪直,另一個叫徐海。

汪直,是明史上的稱呼,其他史書大都稱王直,十分湊巧,這位兄臺正是胡宗憲的老鄉,他也是徽州人,要說起這位兄弟的傳奇經歷,那實在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在許多史書上,汪直的定義大致如此:生性狡詐偷雞摸狗,後遊蕩到日本,勾結倭寇,為日本人帶路進犯中國,是罪大惡極的狗漢奸。

這的確是一個極其醒目,且振奮人心的結論,但在我看來,它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一點:汪直不是漢奸。

請諸位熱血青年先不要忙著抄傢伙,等我講完再動手也不遲,本人不是翻案一族,也無意向這方面發展,下此結論,只是因為汪直不符合漢奸的定義。

什麼是漢奸?在嘉靖年間,所謂漢奸,就是給日本倭寇幹活的人。

按此標準,汪直實在不夠格,因為這位兄臺確實沒幫日本人幹活,恰恰相反,是日本人給他打工。

汪直,號五峰,其實那一切傳奇風波的起始,只是因為一樁生意。

作為胡宗憲的最強對手,汪直自幼就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不過很可惜,他的聰明並不在讀書上。

汪直的腦袋似乎很難接受四書五經的訊號,讀書對他而言是一種折磨,所以機靈的他很快就給自己找到了另一條出路——做生意。

一般人做生意,都是由小做起,先得擺地攤、開雜貨店,慢慢地才能倒鋼材、賣軍火。而汪直卻大為不同,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汪老闆的生意起點相當高——國際貿易。

所謂國際貿易,說穿了就是把國內的貨賣到國外,再倒回來。汪直很明白,在街頭賣香菸是很難發財的,只有轉口貿易才能致富。在明代,海上貿易是被明令禁止的,所謂“片板不得下海”,抓住了不是鬧著玩的,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意志和決心是無法阻攔的。

汪直就是早期下海的發起人之一,他找到了一個叫徐惟學的合夥人,說服他一同外出經商,這個徐惟學也不是善類,早年還幹過幾年強盜,心一橫變賣了家產也下了海。

汪直的第一筆貿易是在廣東進行的,他帶著貨物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