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此戰,死裡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兩點:首先,敵人是很難打垮的。
雖然日軍被擊敗,但戰鬥力尚存,以明軍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難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難指望的。
在碧蹄館之役發生前,李如松曾囑託朝軍隨後跟進,人家確實也跟著來了,但仗一打起來,不是腳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觀,仗打完才及時出現,真可謂是反應敏捷。
而更讓李如鬆氣憤的,是某些混人。
此時正逢朝鮮陰雨連綿,火器難於使用,日軍伏擊失敗後,全部龜縮於王京,打死不出來,還拼命修築堅固堡壘,準備死守。但凡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如果現在進攻,那就是尋死。
可柳成龍偏偏裝糊塗,他多次上書,並公開表示李如松應儘早進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潑涼水,不出頭,現在卻又跳出來指手劃腳,反正打仗的都是明軍,不死白不死,人混賬到這個份上,真能把死人氣活了。
李如松沒有理會柳成龍,他停下了進攻的腳步。
但停下來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作為朝鮮的都城,王京是必須攻克的。
於是在經過縝密的思索後,李如松做出瞭如下部署:
總兵楊元率軍鎮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軍鎮守寶山,查大受鎮守臨津,互為聲援;李寧、祖承訓鎮守開城。
這是一個讓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為明軍本就兵力不足,現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李如松已經放棄了進攻計劃。
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
因為要攻克一座城池,並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達了,進攻停止了,戰場恢復了平靜,日軍也藉此機會加強防守,整肅軍隊,等待著李如松的下一次進攻。因為在被忽悠多次後,他們已經確定,眼前的這個對手,是絕對不會消停的。
這個判斷十分正確,很快,他們就等到了李如松的問候,但並非攻城的槍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松很清楚,憑藉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絕對無法攻下王京的,於是他索性分兵各處防守,加固後方,因為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進攻目標——龍山。
龍山是日軍的糧倉所在地,積糧數十萬石,王京、釜山的日軍伙食,大都要靠此處供應。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隊(死士)連夜跑到龍山,放了一把火,徹底解決了鬼子們的糧食問題。
這麼一來,事情就算是結了,因為武士道再怎麼牛,也不能當飯吃,在這一點上,鬼子們的意識是清楚的,認識是明確的。
萬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軍全軍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復。
自萬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軍入朝起,短短半年時間,日軍全線潰敗,死失合計三萬五千餘人,其軍隊主力,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幾乎全軍覆滅,日軍的戰鬥力遭到致命打擊,疲憊交加,鬥志全無。
到了這份上,已經打不下去了。
四月下旬,日軍繼續撤退至蔚山、東萊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陸地點,全軍八萬餘人渡海回國,僅留四萬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結束,日軍慘敗而歸。
日軍退卻了,但李如松並沒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實上,此時明軍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由於朝軍幾乎是一盤散沙,許多地方都要依靠明軍防守,李如松能夠調動的,僅有一萬餘人,靠這點本錢,想把日軍趕下海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缺人,而是缺錢。
要知道,刀槍馬炮,天上掉不下來,那都是有價錢的,而所謂打仗,其實就是砸錢,敵人來了,有錢就對砸,沒錢就打游擊,朝鮮戰爭也一樣。
明軍雖然是幫朝鮮打仗,但從糧食到軍餉,都是自給自足,而在這一點上,朝鮮人也體現出了充分的市場意識,非但不給軍費,連明軍在當地買軍糧都要收現款,拒收信用卡,賒賬免談。
李如松在朝鮮呆了半年,已經花掉了上百萬兩白銀,再這樣打個幾年,估計褲子都得當出去。
所以談判,是唯一的選擇。
【高檔次的忽悠】
第二次談判就此開始。
所謂談判,其實就是忽悠的升級版,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