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2 / 4)

小說:醫道三部曲 作者:匆匆

“我先給你講個故事吧;在‘梁祝’ 的故鄉,有一對戀人,他們青梅竹馬,59年高中畢業,雙雙報考大學。男的考上了,女的卻名落孫山,究其原因,女方的父親四九年被潰逃的國民黨軍隊拉了壯丁,去了臺灣。這海外關係,不但影響她上大學,還影響了她的婚姻,六年之後的1966年初春,女方興高采烈來到男方工作的大連,準備五一節結婚,不意棒打鴛鴦,組織上不批准。兩人經過痛苦的選擇,暫行分開,約定再等五年。沒成想男方送女方登上輪船,竟成了永訣!”

他一口氣說完,竟是淚流滿面。我己猜測到男女主人公是誰了。我有幸成為這故事的見證人,感到壓抑和遺憾。我66年南歸省親時在船上的那段遭遇,作了他那個悽美故事的註解。王軍醫接著說:“她走後,我收到了她的‘絕命書’, 不久又收到家鄉村長的來信,並附來一個目擊者的書函。我一直想找那個叫‘萬吳’ 的目擊人,支左時,我請求去了‘鶴嶺’。 尋訪萬吳,費了不少事,找遍各單位也沒著落。有人提醒,萬吳可能是姓萬、姓吳兩個人的縮寫,那可是大海撈針了。想不到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我嘆道:“世事無常,人各有命,一切聽天由命吧。”

瀋陽軍區總醫院楊主任,乘開會之機,來看望下屬王軍醫。恰逢王軍醫正在手術,就和我聊起來,他竟是鶴嶺‘興山醫大’畢業的,這更拉近了我們談話的距離。他介紹我國整形外科的發展,起步於抗美援朝的五一年,當時有一大批傷殘軍人需要修復治療,在長春成立了(凍燒傷冶療中心);初期由張滌生教授主持工作,後期由宋儒耀教授接替。所以就有了‘南張北宋’之說。楊主任說:“那時我們都還年輕,也沒有去過國外,所有的整形專業知識都是從張宋兩位老師那獲得的。至今想起來,真感激老一輩整形專家對我們的扶持和培養。”楊主任的一席話使我感觸良深,長江後浪推前浪,如果不是後繼有人,我國的整形外科事業怎麼能發展呢?

每週五上午是病案討論時間,討論的主要內容,是透過討論,集思廣益,擬定最佳手術治療方案,旨在創新,提高醫療質量。實質上是一堂生動的臨床課,最受進修醫生歡迎。

今日來了個特殊隨訪病人,叫周遇賢。二十出頭,十五年前,因爆炸傷,截去雙手,由張教授為其做了‘前臂分叉術’。這是個十分有毅力的小夥,他堅持鍛鍊,苦練各種本領,當場給我們做了精彩的演示;他從旅行袋裡拿出各種各樣自己設計的工具,套在殘肢分叉處,可以熟練地拿筆,寫字、作畫,還可以鉗夾鑷子,改錐等工具,裝拆收音機。他拿出百餘幅書畫,有偉人像和動物、花卉,其水平令人拍案叫絕。常人恐怕也難於與之相比啊!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正常人,為之汗顏,我深為欽佩。從他稜角分明的嘴角邊,看出了他和命運的抗爭中經受的磨難。在那漫長的十五個春秋中,他付出了何等的代價和心血啊!這不但使我們初涉整形外科的醫生,認識到修復的重要性,同時也從中得到啟迪。成功屬於最堅韌者,攀登醫學高峰也需要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當我詢及他何以有此動力時,他說:是張教授的鼓勱,使他增強好好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

昨晚夜值,不知怎麼搞的,近來經常失眠。有時,大睜著眼,一夜也沒眨一下。那天,我一早就起來了,用冷水衝了臉,站在陽臺上眺望。不遠處,高大的起重機、吊塔林立,那裡就是全國聞名的江南造船廠。我國第一艘萬噸巨輪,就是在這下水的。上海工人階級用智慧和力量,為中國爭了氣。陣陣晨風,從黃浦江吹來,我清醒地意識到:可不能虛度光陰啊! 。。

第三十六章 新學科別開生面 老教授誨人不倦(36一193)

一晃來在上海三個月了,真可謂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啊!

我捫心自問,不管國內外風雲如何變幻,我尚能守住自己的一方淨土。不受干擾,不為所動,以不變應萬變,這也是我做人的原則。手術、讀書成了我進修生涯的全部內容。不善於交際應酬的我,幾乎是‘閉門修行’。

整外手術;手術時間較長,我們習慣於:大手術一臺做,中小手術並臺做,以提高效率。早八點處理完病房工作,就上了手術室,一般到下午三四點鐘才能下臺。吃完晚飯,又開始新的學習。我保證自己每天有‘四小時理論學習,六小時臨床實踐’的時間。

週三上午,是張教授大查房日。主任、主治醫師、住院醫師、進修醫師、實習醫師,濟濟一堂,看張教授檢查病人,聽張教授分析病情,然後根據具體病例提出建議和意見。經治醫生在查房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