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1 / 4)

他歸納自己作畫心得———就像魯迅先生創作阿Q形象一樣。先是“靜觀默察”,在生活中觀察;之後“爛熟於心”,對觀察到的東西印象非常深刻;然後“凝神竭想”在內心琢磨表現的方法;最後“一揮而就”把意思表達出來。

舒乙從文學館館長的位置上退下來後,沒有失落,相反很會享受生活。他說:“我平時就4件事———第一寫作,第二畫畫,第三是參加社會活動,第四是鍛鍊身體。”儘管是年過古稀,舒乙與夫人每週都游泳一次,風雨無阻。他對“超女”節目有興趣。他認為這挺好,“超女”有自己很有意思的地方,普通人上舞臺,普通人作裁判,比完全由專家說了算好多了!

舒乙,“舒”卷自如“甲”華夏。亦文亦畫忙議政,無不稱“甲”。然而,常常有人在介紹舒乙時,少不了說“這是老舍先生的兒子”。往往這時,舒乙有些無奈。舒乙承認:“作為誰的兒子並不重要,一個人靠吃父輩的飯,是不可能在社會上站住腳的。父親是大作家,母親是畫家,當老舍先生的兒子有種壓力,但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動力,常提醒自己再努力一些,要夾著尾巴做人。而且,因為有這麼多的人都喜歡老舍先生,我為此而感到很驕傲。”是的,既要做出成就,又不能張揚,尤其不能打老舍這張牌,而且必須用自己的表現來證實實力,讓別人來評價———很“難為”的。說起父親老舍,舒乙充滿深情,他很感謝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不是很長,但父親對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父親是個正直的人,熱愛生活,熱愛朋友和周圍的人,特別能同情別人,特別願意幫助別人。

李振聲:民謠“要吃麵,種小偃”的背後(1)

李振聲,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后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的美名。1931年2月出生於山東淄博,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農學系。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研究實習員,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後改名為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農業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遺傳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陝西省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遺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等職,現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研究員。曾當選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小麥也是三種野生植物雜交後,經過9000多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結果。那我們能不能讓小麥同抗病、抗旱的野生草種再次雜交呢?”望著因條鏽病大流行而嚴重減產的麥田,當年25歲的李振聲把目光聚焦在遠緣雜交育種上。

“我們要以世界的眼光看科技,以國家的需求促科技,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我國科學和技術發展的宏偉藍圖而不懈奮鬥。”2007年2月27日,76歲的李振聲院士因傑出的科學成就被授予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站在了萬人矚目的人民大會堂舞臺中央。

半個世紀前的年輕學者沒有想到自己的研究對保證我國糧食安全有著如此重大貢獻,現今已經皓首的院士也不堪回首50年前那傳染性極強的“小麥癌症”所造成的災害。

如果說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那麼李振聲稱得上“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南袁北李”,一個研究水稻,一個研究小麥,都用數十年的心血和智慧培育出了豐碩的果實,他們讓廣大農民受益,讓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受益。

約訪時,李振聲表示在獲獎後的第二天接受限時半個小時之內的專訪,可是真正面對面時,言猶未盡的科學家將採訪現場變成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人生課堂或科普講座。因不時地有人來祝賀或有其他媒體預約採訪,最後我們只好關起門來對話……

多次糧食“危機”中解決中國人的飯碗問題

1985年至1987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了徘徊的局面,與1984年相比,三年累計減產487.5億公斤,而同期人口卻累計增長4895萬人。面對當時的困難,在中國科學院全力支援下,李振聲帶領中科院農業專家組透過3個月調查研究,提出了在黃淮海地區進行中低產田治理、打破糧食生產徘徊不前的建議。在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的大力支援下,李振聲帶領本院25個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員投入冀、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