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管理之間的關係。創業意味著預測和透過簽訂新的合約、利用價格機制進行操作。而管理,嚴格來說則是對價格變化作出反應,並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產要素。上面所討論的市場成本導致商人們通常擁有這兩種職能。最後,這樣的分析使我們能更準確地敘述企業家的“邊際產品”的含義。不過,對這一點的詳述已經超出本文的研究範疇,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對一些概念進行定義和澄清。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生產的縱向一體化:市場失靈的考察(1)
第2章
生產的縱向一體化:市場失靈的考察本文的研究由Brookings Institution資助。它是下頁註釋①中所提到的龐大研究計劃的一部分。Noel Edelson; Stefano Fenoaltea; Julius Margolis和Almarin Phillips給予本文一些建設性的評價,在此表示感謝。奧利佛·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
對於縱向一體化的研究在理論和政策層面上都遇到了困難。縱向一體化理論從未在價值理論中享有穩固的地位,原因可能在於,在傳統假設下,縱向一體化是一種異常現象:如果競爭性市場的執行成本為零,那麼“正如我們在理論分析中通常假設的那樣”(Arrow,1969,p�48),為什麼要一體化呢?
縱向一體化在政策上的好處主要在於它可被用於取得反競爭效應的策略。在缺乏更為堅實的理論基礎的情況下,縱向一體化作為一種公共政策,人們的典型看法是,即使它不是完全反社會的,也是應該被質疑的。當然也有例外,例如當技術上存在相互依賴性,或者觀察經濟(observational economies)存在時。
技術上的相互依賴是我們最熟悉和最確定的: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自然銜接的連續性生產過程決定了某些有效的製造業結構,這些連續性的生產過程被認為有著共同所有權意義。這樣的技術互補性在流水線作業(如化學和冶金等)中比在部件可分離的製造業活動中更為重要。典型的例子是鑄鐵和鍊鋼的一體化可以實現熱能的節約。一般認為,當“一體化不具備這種物理和技術的特徵時……例如,將零部件的生產和裝配一體化就不具備這樣的物理和技術特徵……一體化能實現的成本節約通常就不明顯了”(Bain,1968,p�381)。
然而,這個觀點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這可能起因於一種質疑,那就是,企業並不僅僅是通常的規模經濟和最低成本要素比意義上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生產工具,除此之外它還擁有一種潛在的協調能力,這種協調能力有時是超越市場的。這一質疑被證實了,從而更降低了上述觀點的可信度。事實上,從很多方面來看,內部組織替代市場交易很少是因為與生產有關的技術經濟,而是因為在中間產品市場執行中出現的被廣泛稱做“交易失靈”(transactional failure)的因素。這種內部組織對市場交易的替代被稱為“內部化”(internalization)。
本文的論點所依據的前人的兩項主要文獻是coase的《企業的性質》(1937)和更近一點的Arrow關於市場和非市場配置的一些評論(1969)。顯然,Malmgren(1961)的觀點是正確的:在完全靜態的條件下,交易成本的分析是沒有意義的,只有當需要做出非計劃性調整時,討論市場和內部組織相互替代的觀點才有意義。
但Malmgren發現,企業的優勢是在相互依賴的活動中控制資訊和實現計劃一致性的能力,這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資訊處理優勢,而我則主要強調相對於市場而言,企業在激勵和控制方面的特性。這並不意味著對資訊處理特徵的考察不重要,而是因為這一考察並沒有將企業獨特的優勢完全揭示出來,而正是企業的這種優勢使得內部組織替代了市場。
Ⅰ�內部組織:積極的方面
(Internal Organization: Affirmative Aspect)
對於縱向一體化的完整分析需要對內部組織的優缺點做出評價。如果其他情況相同,當與管理協調有關的摩擦日益嚴重的時候,就更需要求助於市場交易。然而,解釋縱向一體化問題中的組織失靈問題,已經超出了本文的研究範疇。在Aspect of Monopoly Theory and Policy一書中,我將討論組織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