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使臣者不能無佩劍,便決定待出使完畢後再將劍送給他。當季札弔祭王僚後赴徐贈劍時,徐國國君卻亡故了。季札便把寶劍解下,掛在墓旁的樹上。於是當地便流傳了這樣一首歌謠
延陵季子啊,
他真念舊;
寶劍值千金呵,
他掛在墳丘。
據說孔子對季札十分敬重,後來季札死了,孔子給他題了墓碑。這塊碑上的字,是唯一的被儲存下來的孔子的書法。
公元前514年,孔子三十八歲。魯昭公看著齊無意幫他復國,又流亡到晉國,居住在乾侯。這也是晏嬰有意將這個包袱推給了晉國,因為魯國依靠晉國,便對齊是個無形的威脅。
晉國魏舒(魏獻子)執政,消滅了祁氏和羊舌氏,將他們所佔的土地劃分為十個縣,選派賢能之士為縣宰,其中包括自己的兒子。孔子對魏舒的做法十分讚賞,說魏子之舉“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第二年冬天,晉國的趙鞅和荀寅把範宣子制定的刑書鑄在鐵鼎上。孔子聽到這個訊息後,怒髮上衝冠,倒背雙手在屋內踱來踱去,自言自語地說
孔子忿忿地說
經孔子的一番講解,弟子們不僅獲得了一些刑法方面的知識,而且進一步認定
公元前510年,孔子四十二歲,魯昭公卒於乾侯。第二年,季平子指令昭公的弟弟宋為君,是為魯定公。
公元前507年,孔子四十五歲。
邾是魯國的附庸小國,邾莊公卒,邾隱公即位,遣使來魯向孔子請教加冠之禮。一天,孔子正在專心刪《詩》,孟懿子陪著邾使前來拜訪求教。孔子將竹簡推於一邊,熱情地接待來客,分賓主坐定。邾使說明來意,孔子說
邾使追問道
孔子回答說
邾使關切地問
孔子肯定地回答說
邾使又問
孔子說
圍繞著冠禮,邾使與孟懿子又請教了許多問題,諸如天子未冠時即位,待到冠年是否需補冠禮?諸侯之冠與天子有何不同?加冠之禮從何時開始?第一次為何必加緇布之冠?夏商周三代的王冠為何異樣?等等,孔子都予以詳細解答,那邾使像剛出牢獄的囚徒一樣,頓覺心胸大開,眼前敞亮,獲得了自由。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又如久餓之人飽餐一頓美味那樣心滿意足。孟懿子是陪客的,自然也有酒醇飯香之感。揖別時,邾使千恩萬謝,戀戀不捨離去。
公元前506年,孔子四十六歲。
孔鯉自幼聰明穎悟,才智過人,加以他是夫子的獨生愛子,所以同學們都寵著他,久而久之便滋長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常常盛氣凌人,不可一世。還有一班弟子,因拜於孔子門牆便自命不凡,往往出言不遜。這一切,孔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只是沒有婆婆媽媽地嘮叨批評。忽一日,孔子帶領孔鯉及幾個弟子去觀魯桓公太廟。他們來到一尊神像前,這兒有一個傾斜著的青銅容器。孔子問孔鯉和弟子們
孔鯉和同學們圍繞著這個稀罕玩藝轉來轉去,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全都搖頭不語。
孔子並不急於公佈答案,半天才說
孔鯉找廟祝借了水桶,提過一桶水來。孔子命令道
孔鯉遵命將水慢慢倒入器內,當注水一半,它便漸漸端正起來。可是,當孔鯉向器內注滿水時,器則翻倒,滿滿一器水反扣下來,灑得滿地皆是。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的發笑,有的納悶,有的省悟。孔子說
孔鯉與同學們都在認真思考,在心裡作著答案。孔子要求學生回答問題,不僅要正,而且需準。片刻之後,孔子問道
孔鯉脫口而出說
回答是準確的,孔子臉上現出了滿意的微笑。部分不解其意的學生聽了孔鯉的回答,也都恍然大悟了。孔子告訴大家,此器名叫宥坐之欹器,原是放在天子座旁,作為警誡用的。因魯是周公封地,所以也同洛邑周天子太廟一樣設有宥坐之欹器。孔子說
孔鯉和同學們聽了孔子的一番訓誡,人人臉有愧色,明白了夫子突然帶他們來觀太廟的原因和目的。
正在這時,司馬牛氣喘吁吁地跑來說
孔子說
司馬牛接著說
於是不等參觀完畢,孔子便匆匆帶領弟子們趕了回去。
第十四章 泗水觀瀾 泰山抒懷
孔子帶一班弟子回到杏壇,見一對中年男女正在大吵大鬧,那女的還流著淚水。弟子們紛紛勸解,毫無效果。見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