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2 / 4)

小說:孔子傳 作者:曾氏六合網

人,等候過河。忽然,有一隻九尾鳥從樹林中飛出,掠過河面,飛向遙遠的北方,消逝在藍天的盡頭。大家都翹首仰望著那遠去的飛鳥,很感驚詫,誰也不知道這隻奇怪的九尾鳥叫什麼名字。有位中年漢子見孔子歲數大,行走乘車,跟隨他的一夥人都稱他為“夫子”,定是個有知識有學問的高貴人,便上前問道

孔子回答說

漢子追問說

孔子解釋說

圍聽的人個個點頭稱譽。

孔子師徒住在儀邑一家不太考究的客店裡。一天下午,店家來報,說有敝邑封人拜見孔子。封人是官名,大約是典守邊疆的官吏。孔子吩咐子貢出去招待。子貢來到客室,見封人正立在那兒恭候。經店家介紹,封人向子貢拱手說道

子貢引封人進內室來見孔子。封人見了孔子一揖到地說

孔子說

封人再次施禮,十分恭敬地說道

封人說罷,依依告退。孔子命子貢代送到客店門外。店門外,封人感喟地對子貢等人說道

孔文子的妻子是衛靈公的大女兒,蒯瞶的大姐。早在衛國獨掌大權。蒯瞶是因為湔雪宮闈奇恥大辱而出亡在外的,無論是從倫理上,還是從道義上,天下的輿論多支援蒯瞶。蒯瞶現在住在戚邑,與趙簡子的關係相當融洽,一旦借得晉兵回國奪取君位,孔文子將左右為難,既不能袒護妻侄而拒郎舅,也不便私通郎舅而逐妻侄。他反覆想了許久,想起孔子是負天下重望的聖人,如果能請他回來同理朝政,一切問題便有所依靠了,而且孔子有許多賢弟子,可以做柱石,挑重擔,共治衛國,因而他便徵得出公的同意,欲到楚國去迎回孔子師徒。不料恰在這時,子路、高柴求見。孔文子忙殷勤地接入客室,劈口問道

子路將實情告訴了孔文子,孔文子說

子路問起了衛國的近況,孔文子說

彼此又談論了一會兒國政,孔文子非常愜意地對子路說

子路聽說身兼雙職,可以施展胸中抱負,欣然稱謝。高柴性格內向,很少言語,只是默默地點頭表示同意。

孔文子招待子路、高柴吃過便飯,三人一同入朝拜見衛出公。孔文子向出公奏明原委,出公一一準奏。

第二天早朝以後,孔文子便與子路、子羔分別駕御著兩輛裝飾豪華的馬車到儀邑去迎接孔子。衛出公也學著祖父靈公的樣子,率領文武官員郊迎大賢,回宮後設盛宴為孔子師徒接風洗塵。從此以後,孔子師徒又在衛國住了五年。

孔子回到衛國的第二天上午,子路就問孔子

子路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返回衛國的路上,在居儀的日子裡,孔子就一直在思考著這一問題

子路對衛國的君位繼承問題的看法如同世俗,認為輒繼君位,拒絕其父蒯瞶回國是不合“名份”的,要“正名”就得反對衛出公,迎接蒯瞶回國執政為君,這在衛國不僅難以立足,恐怕要招惹塌天大禍。他沒有猜透孔子的思想,因而提出懷疑說

孔子不高興地說

對於夫子的話,子路雖不十分明瞭,但卻不再言語。

由此可見,孔子決心接受衛出公的邀請,在衛國幹一番事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因而提出了自己“首先是端正名份”的政治綱領。然而,衛出公既像他的祖父衛靈公一樣郊迎孔子,宴請孔子,禮待孔子,每年給孔子兩千擔的俸祿,博得了一個愛賢的美名,又像他的祖父衛靈公一樣並不重用孔子,孔子在衛五年,只是做一個賓客,做一個公養之仕。孔子在魯,是行可之仕,即有希望行道的官;衛靈公時,孔子是際可之仕,即受禮遇的官;如今成了衛出公的公養之仕,即受公養的官。這在別人,也許是最高的願望了,無具體工作,卻享受著並不低的待遇,而孔子卻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想做一番事業的人,僅僅“公養”,是違揹他的意願的。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只好把精力用在教學與治學上,為他幾年後返回魯國,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蒐集了資料,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孔子閒來無事,一天由子貢陪同到士師府去檢視高柴的政績,高柴不在,他的副手正在審訊嶺邑邑宰。嶺邑已經兩年不曾繳納田賦,影響了國庫的收入,孔文子責承士師依法審理。嶺邑宰哭喪著臉說

“不管有何困難,拖欠田賦,總非忠實臣子!”副士師打斷了邑宰的話,“本官限期三月,務須將所欠之賦稅如數繳清,否則,將判你抗旨不遵之罪,定嚴懲不貸!”

“農夫逃亡,土地荒蕪,縱然將末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