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2 / 4)

在與74軍將士的多次接觸中,官兵們為國家而戰奮不顧身的英勇事蹟,深深感動了戲劇家,這位《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者,主動揮筆作詞,為74軍創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軍歌,並由著名作曲家任光譜曲: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

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

他,佔領我們的土地,他,殘殺我們婦女兒童!

我們知恥,我們負重,我們是國家的武力,我們是民族的先鋒!

我們在戰鬥中成長,我們在炮火裡相從。

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馳救過徐東,大戰過蘭封!

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

我們是國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鋒!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

踏著先烈的血跡,瞄準敵人的心胸,我們愈戰愈奮,愈殺愈勇。

抗戰必定勝利!殺!

建國必定成功!殺!

10月底,武漢淪陷,南面的長沙處於日軍的嚴重威脅之下。為了保衛長沙,11月5日,74軍接到第九戰區的命令,急開長沙以東的永安等地,51師與58師星夜向長沙進發,抵達長沙外圍後即緊張佈防。誰知日軍尚未到達,長沙城裡卻先自陣腳大亂,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一片恐慌氣氛中,抗戰期間的又一宗大悲劇發生了。事後,《中央日報》社論痛心疾首地寫道:“長沙近三十年來,雖屢經兵燹,然以湘人活力之強,近年早復舊觀,物質人力欣欣向榮。全國都市中,充實富庶,長沙當居首要。百年締造,可憐一炬。”

這“可憐一炬”,指的就是著名的長沙大火。

由於湘北的臨湘、岳陽等地相繼陷落,長沙瀕危,蔣介石指示當時擔任湖南省主席的張治中,若萬不得已棄守長沙,則實行“焦土抗戰”政策,焚燬長沙,不資敵用。11月10日,張治中在南門外磐園召開省府會議,佈置落實焚城的準備工作,約定屆時起火訊號以天心閣上火炬為準,統一行動。不料日軍還沒有渡過汩羅江,11月13日凌晨,睡夢中的長沙市民就被接二連三的沖天烈焰驚醒,長沙已經燒成了一個火城,身處城內的人們,上至省主席、警備司令,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被這突發的大火驚得張皇失措。全城的街道、建築,十有*在狂燒的大火中被毀。

第四節張古山血染紅(8)

大火的起因,各類史書莫衷一是。一份由張治中草擬,經當時擔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思來親自斟酌修改的《關於長沙大火經過真相的說明》,事後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和軍委會政治部名義發表,該文稱:“(一)由於地方軍警負責者誤信謊言,事前準備不周,臨時躁急慌張之所致;(二)由於曾從事破壞準備之人員及人民(自衛團員丁森等)鑑於敵機之連日轟炸及最近平江、嶽州、通城、通山等縣被炸之慘,激於民族義憤,以為敵寇將至,乃即*其屋,遂致將準備工作變為行動,於是,一處起火,到處發動,以致一發而不可收拾……”張治中《張治中*》文史資料出版社 1985年

原以為來長沙主要是為迎戰日軍,現在卻是自家後院先自失火。11月15日,也就是長沙大火後的第三天,張靈甫率領第153旅從郊外駐地進入了長沙市區。

火災後的城區,空氣中依然瀰漫著濃重的焦黑煙霧,陸續返城的災民們失去了賴以棲身的家園,只得以殘磚破瓦、蘆葦篾折等材料,搭起簡陋棚屋,在初冬的寒風中瑟瑟度日。望著焦頭爛額無家可歸的百姓,這些剛從前線下來的將士們既震驚又傷感。 張靈甫常把“救民於水火,軍人之樂也”掛在嘴邊,面對在火災中掙扎的災民,也十分痛心,現在正是身體力行為部下做出表率的時候。在部隊整訓之餘,張靈甫親自帶領所屬官兵,在瓦礫灰燼之中幫助受災群眾建屋搭梁,恢復家園。由於74軍軍紀嚴明,不擾民,加之抗日英雄的名聲,張靈甫的部隊與當地民眾關係融洽,留下良好的口碑。

長沙大火也間接為張靈甫今後在國民黨軍界的仕途發展,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機緣,就是在這裡,他給前來視察的蔣介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大火之後,蔣介石親臨長沙察看災情,順便也來到在郊外駐防的第51師巡視防務狀況,張靈甫因此有機會與他敬仰的蔣校長有了面對面的接觸。

蔣介石對曾國藩的推崇是盡人皆知的,治軍他注重曾國藩的《曾胡治兵錄》,在黃埔當校長時就發給學生用人手一冊,要求反覆誦讀,用人方面,他又深受曾文公識人密要《冰鑑》的影響。曾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