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ess Card)。
與白手起家的DinersClub不同,運通是美國的百年老店,1850年以快遞業務從紐約布法羅市起家,二戰以後已經是世界知名的公司。它當時最賺錢的業務是通行於全世界的旅行支票。
其實,運通考慮是否進入銀卡業務已經有好幾年了。令它猶豫再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怕影響公司良好的聲譽,二是怕銀卡業務會蠶食自己的盈利主業——旅行支票業務。到了1957年12月,它才終於決定推出自己的銀卡,可以說是被形勢所迫。
當時,雖然許多銀行發行的銀卡問題百出,令消費者怨聲載道,使銀卡的聲譽蒙上了陰影,但在運通認為屬於自家領地的旅行娛樂業,DinersClub卻在穩紮穩打地擴充套件市場。連運通公司內部反對推出銀卡的高階主管們也不否認,銀卡總有一天會侵入旅行支票的市場。與其等著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問題是什麼時候才是最好的時機。
據傳,運通老闆得到了情報,說DinersClub正在計劃建立一個自己的國際性旅行服務網路,像運通那樣在全世界設立旅行社,還要發行旅行支票。也許是運通的核心業務感受到了直接競爭的威脅,公司總裁最終下定決心。
不管真正的動機是什麼,運通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不凡。運通公司享譽全球,特別是它的旅行支票被公認為與美元一樣可靠,所以運通要發行銀卡的訊息一傳出,立刻得到了廣泛響應,尤其是經常旅行的生意人,更是積極申請。
本來,運通預測在5年內達到20萬卡戶,結果在開業前兩個月就突破了這個指標。在此之前,DinersClub和其它銀卡在大型、知名的連鎖系統中開拓市場時,幾無斬獲。可對於運通銀行卡來說,情況是倒過來的:由於它在旅行服務業的主導地位,許多商戶生怕搭不上這一班擴充套件業務的快車。
在運通卡開業時,簽約入網的商戶便超過了17000多個;特別是美國旅館聯盟的15萬卡戶和4500個成員旅館的加入,標誌著銀卡終於被美國主流商界所接受。
運通的戰略從一開始就是樹立一個為上流社會有錢人提供方便的銀卡形象。它的年費一開始就定在6美元,比當時DinersClub的5美元高1美元,這也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檔次更高一層。這一戰略後來被證明非常成功。
在以後的近30年內,運通卡一直保持了自己的“精英”形象,高人一頭,得以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避開了銀卡業中其它髮卡公司的直接競爭。但在最初,這一戰略背後的重要動機是為了減少對本公司主導產品——已經得到大眾廣泛應用的旅行支票業務——的蠶食。
後來的歷史發展說明,銀卡取代旅行支票是無法避免的。今天,運通卡早已成為公司的主導產品,而它的旅行支票已經快進博物館了。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下,最初動機的痕跡很快就被掩沒了,看到的只是滔滔向前的河水。
中國信用卡的起源(1)
第一章 時代的寵物——信用卡
第四節 中國信用卡的起源
孔子二千年前就說過:“民無信不立” “與朋友交而無信乎” 。 “信用”這一概念在中國由來已久” 。在中國民間商品交易中,常出現“賒帳”、“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等方式, “賒帳”就是一個例子,這一行為是建立在店家和顧客在過去往來中建立的信用度之上的,這或許就是古代中國人民建立的信用模式。“典當票”即是信用卡最早的雛形。
現代信用卡進入中國,基本上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時進行的,但其後信用卡在中國的發展就一直落後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1979年8月,在中國剛剛開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許可下,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與香港東亞銀行簽訂了為其代辦“東美VISA信用卡”協議,外國信用卡開始進入中國。外國信用卡進入我國以後,不僅使來華經商和旅遊的外國機構、企業和個人,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服務,也使現代金融意識、消費觀念和支付方式深入到了長期封閉的中國社會,使國人對信用卡有了初步瞭解。1995年到2000年的時間裡,信用卡步入市場的初步啟動階段。此後,面對中國信用卡市場開放趨勢的加速和外資金融機構的潛在競爭,國內主要商業銀行紛紛加大了在信用卡業務上的投入,中國信用卡市場開始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
1985年3月,身處沿海開放特區的中國銀行珠海市分行成立了我國大陸地區第一家信用卡經營公司——珠海市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