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2 / 4)

小說:迷失在康熙末年 作者:辣椒王

,立刻就會有成千上萬的朝野士紳。把洩密案中地科舉改制建議拿出來說事……皇上,壓力會全部向您和超親王身上湧去,逼得您,要麼。疏遠像晁錯一樣建議改土歸流的超親王,要麼,就是在內憂外患中冒上奇大的風險!”

聽完張廷玉的分析,站起身,康熙擰著眉頭思量了半晌,心中很是猶豫。

張衡臣地話,站在一個調和四方維持衡定的宰相職責角度,未雨綢繆地提出警告,不可謂不是老成謀國之言,頗有些道理。而他言中未盡之意。實際上就是諫議自己,不管凌嘯的科舉改革是對是錯,也不管背後是不是蒙古王爺們的手腳。當今之際,要麼朝廷放棄改土歸流的國策,要麼康熙就馬上站出來表態,對凌嘯的諫議進行駁斥,總之。二者抉擇其一,決不能同時爆發!

康熙這才體會到了所謂改革之君的難處。

蒙古的改土歸流,那是地域萬里遼闊的大清朝必須進行的長治久安策。康熙怎麼能容忍一群有兵,而且是速度奇快地騎兵的王爺們,時刻威脅到國家心臟的北京?想當年地察哈爾蒙古叛亂打到北京,害得孝莊太皇太后還要散盡內庫招募子弟守城,而隔一年就要嫁去一名郡主公主的,康熙也覺得有漢景帝和親匈奴的恥辱!現在,風吹得嗚嗚響,雷打得炸炸轟,卻一下子說朝廷不改土歸流了,別說長治久安了。便是皇帝和朝廷的威嚴都沒了,會讓蒙古王爺們還以為朝廷怕了他們,更加驕縱起來,越發不是國家之福!

但要康熙當中駁斥凌嘯的諫議,無論是感情上,還是即將開展地超越大計,都不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一來,天子是要講究一個信字的,今日駁斥了凌嘯,來日萬一發現還是要改科舉,再怎麼推行?二來,凌嘯和兩個兒子不遠萬里去圖謀王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回來後發現鑼沒響就先捱了一悶棍,還有個屁地信心和精神了辦事?

張廷玉既然說出這番話來,從穩定政局的角度和自己的出身利益出發,自然是希望康熙駁斥凌嘯的觀點以安人心,可見到康熙皺著眉頭沉思,半天都不說話,顯然是在反覆衡量,緊張的他,很想給康熙明諫一下。但明哲保身的思想還是佔了上風……人家大老遠地那麼辛苦出使,就算自己的諫議大部分是出於公心,可這話要是說明了,得罪的就是凌嘯和兩個阿哥,禍不可測啊!

他正躊躇間,卻聽到一聲聲嘎嘣嘎嘣的怪聲音,抬頭一看,原來是康熙把牙齒咬得直響,頓時心中暗暗叫苦。

果然,畢竟是雄主地康熙,咬牙之間已是做了決策。一撩龍袍袍角,康熙傲然道,“衡臣,你衡量得很好,做宰相就該這樣事君以誠。不過朕意已決:改土歸流,勢在必行!超王之言,朕不表態!朕倒要看一看,這奇大的風險,能不能掀得動朕!”

張廷玉雖是已經有預感,可親耳聽到康熙的決定,仍然忍不住色變,張嘴了半晌,想請康熙三思的話,出口卻變了味道,“皇上,您既已決定,臣定當竭死效力!臣建議,一,請皇上立刻在全國進行將領大對調,以打亂地地方上兵將相知、文武相交的狀況。二,請您給兩江總督于成龍和安徽、江西、江蘇等省督撫下旨吹風,透過他們來約束官員,不得為士大夫們的非議推波助瀾。三,不惜一切代價派出快馬快船,海陸並進前往西洋,催促超親王殿下回國,以其至忠神勇威懾奸險小人!”

康熙哈哈大笑起來,一拍張廷玉的肩膀,讚道,“好,衡臣乃忠貞國士,朕……”

他“朕”字還沒有說完,就只見容若的影子在外一閃而入,登時就是愕然而狂喜……容若只要是不唱名而入,那就是說,又有凌嘯的奏章到了,“快!快快!”

張廷玉還等著聽他的褒獎之辭呢,只見康熙早就起身去向容若索取奏章去了,暗暗苦笑一聲,徑自行禮後退到殿角書案前辦整理康熙的硃批去了,心中卻老半天都在感嘆有加……超親王,真是萬人敵,一人迷,可就是因為他迷了康熙一人,才會成為“萬人敵”-既是萬人之敵,又是能敵萬人!

剛看了幾份硃批,正要譽寫摘要,就只聽到康熙的苦笑聲傳來,“派十萬兵去歐洲幫人打仗?朕許,蒙古人許嗎?”

第四百九十二章 化尖銳為圓潤

洩密一案上,胤礽也被逮入了宗人府拘禁,國事大政上,康熙定下了決不妥協的決心,這就好比是,皇帝以超強硬的姿態,在和群臣們打擂臺一樣。

康熙以前不是沒有打過擂,三落之亂中,九成宗親和大臣們都不同意撤吳三桂等人的落,康熙卻乾綱獨斷,與大臣們爭鋒相對,最終還是力推撤落,並在鎮壓叛亂中險勝。讀史可以獲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