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水泥,卻無損美國鋼鐵般的決心。”對那些悲痛哀傷的人,“我的禱告是,這些人所得到的安慰,是超乎人所能給的安慰,就是《詩篇》二十三篇對歷世歷代的人所說的,‘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
這讓美國人看見,他們的總統正坐鎮白宮指揮一切,但這篇演講卻未能表達出整個事件的嚴重性。總統的演講擬稿人弗洛姆寫道:“我可以想像得到,美國人關掉電視機,面面相覷,和我一樣感到悲傷。我可以想像得到,他們在心裡想,小布什是個好人,在安樂和平的時代,他是個非常出色的總統。但如今我們面臨的是一場真正的戰爭,而今天一整天,我們完全看不到他已預備好可以承擔這個可怕的新責任。”幕僚人員認為,小布什的談話是一次“糟糕的辦公室談話”。
宣教的武器
隔天,他開始發揮領袖的魅力。事實上,他最初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頗有丘吉爾的風格。和安全團隊在內閣會議室中向媒體發表講話時,他界定了這場戰爭的本質。他說:“善與惡之間即將展開一場極大的爭戰,但善的一方終必得勝。”
這是一句很重要的話,小布什的直覺反應和丘吉爾如出一轍,他也用道德的觀點來定義這場戰爭。丘吉爾在二戰期間並沒有說英國人面對的是一場英、德之間的戰爭,他說這是“崇拜偶像的異教國家”與“基督教國家”之間的戰爭。他從道德層面來定義那個事件,因而提升了整個戰爭的層次。
如果小布什只是把九一一定義為一場“恐怖分子的攻擊行動”,就會讓美國人民誤以為把整個事情交給聯邦調查局和地方警察處理就可以了。但是,他呼籲全民起來爭戰,他將改變個人生命的道德願景應用到了國家正面對的夢魘上。現在他越來越清楚地看見自己面前的挑戰:我們代表的是善,攻擊我們的敵人是邪惡的,因此我們要穿上全副軍裝。同時,他帶給大家盼望,那就是“善的一方終必得勝。”
良善直到永遠
但他也表現出了人性的一面。美國人民期待看見他的能力,同時也需要感受他人性的一面,即總統與哀傷的人一同哀傷。9月13日,小布什回答記者提問,有一個記者問道:“你現在心裡感覺如何?”他的雙眼佈滿淚水,嘴唇微微顫抖,斷斷續續地說:“我想到了那些家庭和孩子們。我是個愛家的人,但我也是那個應該把工作做好的人,我已下定決心要完成這件事。”當全國民眾聽到這句話時,他們知道總統能夠體會他們的感受。
又過了一天,小布什化被動為主動。這個場景發生在教會里,具有特別的意義。在國民教堂(National Cathedral)的追思禮拜上,他發表了一篇兼富神學思想與優美詞句的演說,這或許是他就任以來第一次發表如此動人的演說。他說,美國人民在悲痛中聚集,雖然我們的國家並沒有“悠久的歷史”,卻“負有歷史責任……我們要抵抗這些襲擊,除去這個世界的邪惡”。他再度展現丘吉爾風格,給這次戰爭賦予了道德上的意義,讓即將面臨的犧牲成為有意義的代價。他十分肯定地說:“美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但是當我們被激怒的時候,卻是勇猛的。”這種說法很接近羅斯福的作風,它似乎警告全世界,美國已興起“公義的憤怒”,同時也有一點巴頓將軍(Patton)11 的味道:“這場衝突是別人主動引起的,但要以我們選擇的方式、以我們的時間來結束。”
接著,他為全國同胞所受的痛苦,提出一個神學命題。他語調優美地說:“這是一個道德世界,哀傷、悲劇與仇恨都只是暫時的,良善、回憶與慈愛卻永不止息。生命的主將一切已逝者和所有哀傷的人抱在懷中。”意思是說,邪惡必定會過去,而良善卻直到永遠。但這只是屬世的看法,接著他給出了牧者式的勸勉:“有人說災難使我們認識真實的自己,對一個國家而言,也是如此。”那麼,透過這件事,美國看見自己是個怎樣的國家呢?是一個製造英雄的國家,其中不乏死在事奉臺上的祭司、留在大樓中陪伴半身不遂朋友的人、為進行搜救工作而犧牲的消防隊員。
美國是一個良善的國家,但良善並不表示“不會受到痛苦”。相反,我們受苦正是“因為我們是自由的堡壘,是自由的捍衛者,而先祖的承諾正是這個時代的呼召”。這是我們的使命,是我們為良善而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是一場有價值的爭戰。
而且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保證,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