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偏偏鄧艾出奇兵,由陰平入蜀,破諸葛瞻於綿竹,威脅成都,後主請降於艾。(說起來諸葛瞻在綿竹一戰,開始還勝了初戰,但是鄧艾嚴令之下終告不敵,這說明當時的蜀軍並不太弱,魏軍不是很強,尤其魏軍孤軍深入,假如人多糧就不足,人少戰力不夠,綿竹一戰應以固守為上,諸葛瞻不應該和魏軍直接交鋒,比起他父親諸葛亮,諸葛瞻還是嫩了點,而到了成都,後主也可以選擇固守待援,或者離城而走,結果不走不守,直接投降,倒是佩服的很,要知蜀軍還有戰力,東部和南部還有鎮守的蜀軍,只要守幾日或離開。鄧艾偏軍難有作為,也難怪姜維的屬下忿忿不平了。不過蜀中一直以來都是如此,總是不敵中原或東南之兵,三國的蜀漢已經是表現最好的了。)
聽聞成都投降,姜維也投降了鍾會,(鍾會對姜維很好,應該是很佩服姜維吧。)不過他的投降也是一大膽的計策,他先是煽動鍾會殺了鄧艾,再煽動鍾會謀反。估計是說了:只要你謀反,我保證蜀中計程車兵都支援你,。而鍾會動心了。:“但取鄧艾,相國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速發。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
鍾會也是早有反志,再加姜維一煽動,就相信了,只是假如他用用腦子就應該明白,他手下的魏軍並不是完全服從於他,而蜀軍只服從姜維一人,假如真入長安,打中原,那最得利的還是姜維,而退回蜀中,那蜀中只能依靠姜維,怎麼都是受制於人。不過說真的,萬事都在一搏,鍾會也知道司馬昭對他有些懷疑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搏一次呢,假如姜維和他合作,大事確實可成,只是姜維對蜀漢忠心耿耿,他這一計劃就是為了恢復蜀漢。假如一旦事成,姜維一下反敗為勝,可以成就天下異策,不世之奇功。
當然最後的事大家都知道,鍾會事敗,兩人被亂軍所殺,之後不久鄧艾也被殺。
其實司馬昭對鍾會,鄧艾兩人都不信任,但是為了對抗姜維才不得已用之,而鍾會,鄧艾兩人確實都是那種狂士,並不能久居他人之下,鍾會謀反未成,鄧艾雖然沒謀反,但是看他在蜀中的表現,一旦在鍾會的位置上,也有謀反的可能。最終姜維死,蜀漢亡,鍾會,鄧艾兩人的末日就到了。(司馬家怎麼得權的?就是因為和蜀國連年征戰,司馬家可不會那麼傻,再培養一個司馬懿出來。)
姜維其人,將才確實有,只是膽略太大,外加運氣不好,遇到的對手太強,終不能得暢所願,但是他對蜀漢忠心耿耿,盡忠職守,確實為蜀漢的大忠臣。就用當時蜀人郤正的話為他作結吧。:
“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敗��旌酢洞呵鎩釩�嶂�逡印H緗���盅Р瘓耄�逅亟讜跡�砸皇敝�潛硪病!�
8 煮酒話古人之朱元璋
朱元璋是個複雜的人物,單不論清宮戲盛行的現在,就連明清兩代史家文人對他也是譭譽參半。清人趙翼說“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這話實在沒錯,不過其實各朝的開國皇帝都有這些性格吧,只是明太祖朱元璋更加明顯。
先說他的生平吧,朱元璋,字國瑞,生於1328年,父母早逝,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入寺為僧。後來元末大亂,他投奔紅巾軍,參加郭子興部,得到重用,一路晉升,1355年郭子興後,掌握了實際的兵權,率軍南下,攻破集慶。之後採用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略,逐次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一統南方,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其後不久北伐,攻破大都,元順帝出走,元朝滅亡,此時國家已經基本一統,其後朱元璋不斷用兵,剷除地方和元朝的殘餘勢力。這是朱元璋的前半生。
看到這裡,我們也想必為何稱朱元璋為豪傑了。由平民起家,成為開國皇帝,這世上有幾人能作到?漢光武帝出身國姓,還是地主豪強,有一定勢力,三國曹魏,司馬晉朝,都是權臣,南朝的宋齊梁陳都是大將篡權(當然象劉裕那般浪蕩子起家也是一番傳奇,不過藉助政府勢力慢慢內部奪權和朱元璋的造反奪權畢竟不同。)北朝各代也是部落貴族大將外戚篡權居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