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隋朝是外戚篡權,唐朝李家本身就是貴族大吏,至於五代更替太快,宋朝趙匡胤也是大將篡權。在明太祖之前,中國開國皇帝正宗算平民的也就漢高祖劉邦一人,而且漢高祖劉邦也不是象朱元璋這樣的赤貧啊,劉邦當時是個亭長,家境也算不錯,和縣裡的人關係也好,放到現在也就地方上一有頭有臉的人物,估計是個鄉長鎮長一級的,他起兵時還一呼百應呢。朱元璋這般窮,而且窮到當和尚,也沒什麼勢力的人物卻一層層爬到開國皇帝的地位上,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說到此說些題外話,古人說皇帝是龍體附身,有帝王之氣,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這道理也就是因為漢高祖這樣的情況,你說秦始皇之前,要當皇帝大王這樣的人物沒有幾代人辛苦經營,打下基礎,是萬萬不行的,之後你做大王皇帝也就是水到渠成,結果秦末一場戰爭,結果讓一個平民混上了皇帝的位置,這不讓人大跌眼鏡,(當然那時的人估計沒眼鏡)要說讓項羽這樣的貴族出身做皇帝還可以說說,但是劉邦當皇帝……實在應了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之後也誕生了很多想效仿劉邦這樣的賭徒,當然大都失敗了,外戚大將權臣奪權永遠比你這個小小平民容易的多,機率高的多。所以朱元璋這樣的情況可以稱之為千年一遇,而且朱元璋當真是好運氣,他起兵直到稱帝,一直是在危機中存活下來的,早年就不說了,亂世之中沒遇到什麼強盜土匪被殺,參軍後作戰沒死,權力鬥爭中沒死,之後獨立出來作戰時開拓勢力的時候也是遭遇無數次危機,而就算壯大後,與陳友諒一戰也是敗中求勝。(當然打敗陳友諒,之後的那些勢力都不再話下了。)所以說朱元璋這個皇帝是得之不易啊。
在這裡也不想在他南方的征戰史上糾纏了,那些戰例實在是運氣加冒險的結合體,關鍵就他的北伐說說。
一般說南人打不過北人,南征比北伐多的多,雖然一般說起基本完全勝利的北伐也就兩次,一次是明朝朱元璋的北伐,一次是民國時期的北伐。但是具體到實際問題上,並沒有這麼簡單。要說成功的北伐,並不限於這兩次,春秋時期楚國的稱霸不就是北伐打敗中原諸強才造成的嗎?而之後更南的吳國也北伐楚國齊國。秦末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兵,更是威名赫赫,所以說單純的戰鬥力,南方並不遜色北方,再說到東晉時劉裕北伐,那更是殺得北方威名盡失,要不是劉裕一心回國奪權,留守眾將不和,第一次北伐一統天下也輪不到朱元璋了。那時南方也缺馬,這樣看宋朝北伐不力用缺馬為藉口實在說不過去。(當然宋朝的戰鬥力還是很強,關鍵是武將和統治者的問題。)當然之前北方壓倒南方更多的原因還是經濟生產力確實是北方發達,尤其是唐朝之前,但是宋朝之後,尤其是南宋之後,南方的生產力已經遠遠超過了北方,只是因為過於富裕,人民反而不思戰。(但是也看情況,假如象清朝那種“剃髮令”,那南方的反抗也是激烈的。南蠻子也很可怕啊。)相對而言,南方富庶,人民以安定為主,並不是做戰士的好兵源,但是也有例外的,一個是浙東,就是戚繼光剿倭寇的地方,那裡民風剽悍,只是缺乏組織,一旦組織起來,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不過這些兵有一些弱點,守土易,但是長期而且異鄉作戰戰鬥力就大打折扣。(這裡也許是當年吳越的遺風吧,哈哈。)還有一個地方就是蜀中,一般南方政權防禦北方政權都說依靠長江天險,其實這都是胡說八道的,真要大舉進攻,水軍當然早就準備的妥妥當當了,實在不行我還可以由蜀中進軍呢。蜀中這塊地方很不容易打,都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一般北方進攻南方都要把蜀中這個骨頭啃下來,假如啃下來的話一般由上游進攻,南方就亡了,但是又很不容易啃,蜀中的民風也相當強悍,也叫諸葛武侯的遺風吧,有時打不過就和你耗,尤其是對付外族,當年蒙古清軍打四川的時候是把四川打的支殘破碎,人口大減,當年日軍進攻川軍表現也很不錯。但是蜀中軍隊很少出川作戰,出去戰績也不佳,三國時已經是蜀中最好的戰績了,而且一般蜀中假如中原已定,而且只要不是外族,當中央派兵也大都象徵的打幾下就投降了。這樣說起來四川還是最支援中央的地方了。姑且一笑。
有點跑題,還是說最後的那個南方兵源地帶吧,那就是江淮一帶,前文說到南方政權防禦北方政權都說依靠長江天險,都是胡說八道的,這確實沒錯,真正北方入侵時,從沒見長江天險發揮過什麼作用,想想也就明白,一條大江真能擋住準備而來的大軍嗎?要說天險,確實有一個,那就是江淮。江淮也就是長江淮河流域,這塊地方包括我們現在的安徽,兩湖,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