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康師傅笑了一笑,帶著幾分得意,公佈答案:“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唐玄宗時,有次封禪泰山由中書令張說負責操辦,之後,有一天上朝,玄宗忽發現有一個大臣他不認識,就問其故,那人說不出來,旁邊的一個大臣就打趣說‘此泰山之力’也!原來,這個大臣名叫鄭鎰,原本只是九品官兒,卻因唐時制度,封禪泰山後,凡三公以下官員皆可晉級,他一下子擢升到了五品,因此位列朝班。自此以後,人們就稱呼丈人為‘泰山’了!”
沒想到一個稱呼背後,竟然還藏著這麼一段幽默小故事,眾人聽後,紛紛含笑,做了悟狀。
明珠第一時間躬身謹奏:“皇上真是博聞強識,臣等自嘆不如!”
高士奇也不甘落後,緊隨其後道:“皇上日日手不釋卷,博覽群書,古今中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實為臣等楷模!”
兩個“馬屁精”的馬屁拍得震天響,康師傅卻也不回應,只是“呵呵”笑了幾聲,帶著我轉身進了轎攆,率眾下山了。
************
山東最南端的郯縣紅花鋪行幄,康師傅拿了一本《孟子》,坐在榻上,給我講《衣食足而知禮儀》一節。這節開頭就是一句“王曰:‘吾惛……’”,這會兒我真的挺昏,比齊宣王還昏,齊宣王是被孟子侃暈了,我是被郯縣地方官的“馬屁”和兩旁夾道歡迎民眾的高漲熱情給“搞昏”了。
話說,今兒一早進了郯縣縣城,就見在縣太爺的率領下,街道兩旁跪了一地的民眾,皆歡呼雀躍,高呼萬歲,更有甚者,竟備了整筐的鮮魚,說是剛從黃河打上來的,一定要送給康師傅嚐嚐鮮!時值初冬,北風漸起,可以想象黃河水有多刺骨!知道送魚的是誰嗎?是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婦,詢問之下更是吃了一大驚,那老爺爺今年已經九十七歲了,老太太也已九十三歲!百年人瑞啊!
聽到這樣的高齡,再看看那筐鮮魚,我反正是目瞪口呆,回頭看看康師傅,臉上雖保持著微笑,但那凌厲的眼神卻已在郯縣縣令身上瞄了。
郯縣縣令忙伏地奏說:“皇上英明睿智,猶如堯舜再世,百姓生活安定富足,皆感恩戴德,都稱趕上了‘康熙盛世’,因此執意要送這筐鮮魚給皇上,聊表感激之情,奴才再三勸阻也勸不住啊!”
那對老夫婦見縣太爺如此說了,也急忙跪地附和,那顫顫巍巍的身影,在寒風料峭中,著實看得人心酸。康師傅讓侍衛們收下了那筐鮮魚,卻當即賜了一百兩金子給這對老夫婦,到了行幄後,立即將山東巡撫徐旭齡申斥了一通,聲音大得嚇人,我在隔壁的帳篷裡都聽得清清楚楚……
“啪”,一記響亮的戒尺拍打炕桌的聲音,嚇得我一顫,我趕忙從回憶中□,裝出一副全心貫注《孟子》的樣子。
康師傅雙眉微皺,不悅地瞪著我威脅道:“想什麼呢?不到一個時辰,你竟已心不在焉了兩次!再讓朕抓到一次,必嚴責!”
我“哦”了一聲,表示聽見了,端起書本,正襟危坐。
“剛剛朕講到哪裡?”康師傅很嚴肅地開始“拷問”我。
“講到‘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這個我還是知道的,就是看到這一句,我才聯想到了今天的奇聞奇景。
“什麼意思,解釋來朕聽。”康師傅容顏雖還嚴肅,但口氣已趨緩。
還好,這兩句算通俗易懂,我思考了片刻,答道:“意思是:賢明的國君制定國策,一定要讓百姓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
康師傅聽罷,點了點頭,面色柔和了些許,卻仍道:“在朕面前你都敢開小差,可見平日在上書房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皇阿瑪,這您可是冤枉我了,在上書房,我的表現雖不算‘卓異’,但也算認真吧,否則顧師傅還不天天上您那兒告狀?”我所說的也可算是基本事實,因此底氣還是很足的。“再說了,其實我剛才也不算開小差,只是因為這一句話想到了今兒那對老夫婦獻魚的事兒。”
“哦?”康師傅似乎對此有興趣,將書暫時放在一旁,問道,“你怎麼會想到這件事?”
“嗯……”我開始字斟句酌地述說自己的見解,“今兒那個縣令不是說因為民生富足,百姓感激您的恩德才爭相上貢嗎?這豈不正是這句“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的真實寫照?”
“你真是這樣認為?”康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