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曼先生《世間情》新聞通稿
孟春
近日,重慶出版社在大陸首次隆重推出了葉曼先生的《世間情》一書,該書在臺灣和西方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深受女性讀者歡迎和追捧。書中葉曼先生為深受世間情所困的女性朋友指點迷津,句句濃縮人生處世精華,一問一答,親切自然,從女性朋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關愛情與職場、是非與家庭、處事與為人等各個方面都提出了理性的詮釋和實用的建議,為女性朋友提供了識人觀事、慎斷是非、修煉自我等處世經驗,深入淺出,解惑答疑,慰藉心靈,充滿了人生無價的生活智慧。
葉曼先生的著述首次在大陸和廣大讀者見面,很多讀者還對先生有些陌生,詳盡地介紹一下先生。
葉曼,本名劉世綸,祖籍湖南,1914生,現年95歲,是當今世界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其父是世家子,與王雲五、韓德清是結拜兄弟。葉曼從小就聰慧過人,幼承庭訓,六歲以左傳開蒙。1935年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鬍適先生親點探花,就讀於北大法學院經濟系。在北大就讀期間,葉曼選修了胡適“中國哲學史”、陶希聖“中國古代社會史”、錢穆“通史”,聞一多“楚辭”和葉公超“英語正音”這些大師級學者的課程,為她日後得以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紹中國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礎。
大學畢業後,葉曼與同年考入北大的同學,當年的全科狀元田寶岱結為伉儷。後隨夫婿輾轉世界各地25年,後旅居美國洛杉磯。接觸過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不同西方宗教,至今研學佛教、道家、儒家數十年,對東方和西方文化、哲學與宗教有獨到的見解。中年為明瞭生死而學佛,先後師侍南懷瑾先生、陳健民上師等大德,屢有所得。
60年代,葉曼為傳播中國儒、道、佛三大文化在臺灣成立“文賢學會”。70年代,在美國洛杉磯位於哈岡的家中成立“文賢書院”,每週六免費開講《四書》、《道德經》、佛教的故事等課程,身體力行,為海外僑胞講說中國文化,期能帶動更多修心向學的風氣。
80年代中,經趙樸初樸老邀請到北京拜訪北京雲居寺時,發現雲居寺已在日本侵華時被毀損,當即發下宏願,要重建雲居寺。1990年,葉曼來往香港、美國、新家坡等地,共籌得32萬美金善款,其中30萬美金捐贈用於重建雲居寺,其餘2萬美金捐作雲南以及貴州興辦希望小學,迄今為止,已建成13所文賢希望小學。
葉曼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婦女雜誌》主編,並以“葉曼信箱”為讀者所稱頌。其豐富的東方與西方人生經歷、通達的處世態度與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愛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標與問題的抉擇上,為現代人傳道解惑。藹藹學者的風範和對國學的瞭解,更讓她成為無數海內外朋友的良師益友。幾十年來葉曼傳承國學各類經典課程數千講,並著有多項著作文集,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2006年回國定居以來,葉曼先生要把她的餘生,她的畢生所學回報給祖國,讓文賢書院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代代相傳。
《世間情》一書是葉曼先生在祖國大陸出版的第一本書,先生的著述將會一部部向廣大讀者展開來。
。←蟲←工←橋書←吧←
第2節:情生智隔——葉曼講述《世間情》
情生智隔
——葉曼講述《世間情》
——宋歌
手握葉曼的這冊書信集,文末收尾,內封上是葉先生的親筆:文以究理,賢以成事。這便是她多年為傳播儒、道、佛、三大文化而成立的“文賢學會”和“文賢書院”的由來。
文殊、普賢菩薩的身影離凡塵甚遠,而葉先生卻能用世間樸實無華的語言將佛家的道理和百姓家的家務俗事相結合,一語點醒那些在漩渦中掙扎的迷惘人。
因父母的愛情而誕下生命,人的成長又惠蒙親情、友情,所謂生在世間即有情。人世間的幸福,快樂,甜蜜、美滿皆因為情,同樣的,人世間的悲慘、痛苦、不如意和不順遂,怕也是因為情。
那些寫信給葉曼老師求得答案的人們身上,其實都有我們的影子。佛語裡,我們說一個人遇到這樣的困惑,正是“情生智隔”了。有這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擋在問題解決的前端,自己的智慧於是遠遠不能達到。葉曼老師正是看到了都市的年輕人有了這樣那樣的顧慮、誘惑、私心迷住了自己的眼睛,才想辦法用最樸實、平靜的態度幫她們指點迷津,幫她們撥開暫時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