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了思緒的迷霧,認清最終的方向。
值得品味的是,葉曼老師在回信中,沒有像普遍的與讀者書信往來那樣,告之一個較為明確的立場觀點和解決辦法。大智慧如葉曼老師這樣的人,反而知道越是迷惘不知所措的人,迷惘的原由恰是因為自己。此時此刻,解決問題的方法反而是次之的,重要的是,怎麼讓內心不能安寧的人,得到忍耐、包容、理解甚至是讚許的力量,從而化解心中的憂愁和積怨。說到此也不禁想起,聖經中似有相近的觀點,愛是恆久忍耐,愛是永不止息。葉曼老師傳承著的佛家文化,又與西方文明虔誠篤信的宗教中的精華一脈相承。
然而我們都知道,想讓人放下心中的芥蒂,種下善果,化解矛盾是多麼困難的事。歷經風雨滄桑,走過了近一個世紀曆程的葉先生,在信中對一個個陌生人泰然大氣,淡定自若,卻又苦口婆心。她面對那些尚屬稚嫩脆弱的心靈,加以撫慰、療傷,又將他們的命運放置在自己的位置和她們一起感同深受起來,為了讓她們得到的答案經得起自身的反省和思量。
回信中,葉曼大師娓娓道來,碰到一些人之常情的糾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若是談及傳統美德的沿襲和尊重,又旁徵博引,言辭懇切,無不令人心悅誠服,且如醍醐灌頂般頓悟。
在宣揚遵守婦道,尊崇傳統美德的同時,葉曼同時也鄙視那些不尊重女性的行為,同時又努力勸慰受傷害的女性不要被陰影一直遮蔽,清者自清,要永於面對充滿希望的新生。
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些瑣碎的家務事卻在葉曼大師的筆下經過點撥化為了不值得苦惱的小事。她說家和萬事興,要學會惜福。終於,我們在看懂人事恩怨如何消解的同時,也清晰看到了葉曼老師——這位被南懷瑾、陳建民上師等大德盛讚的,安定大氣、篤學善良卻又平易近人的身影。
◇。◇歡◇迎訪◇問◇
第3節:情繫眾生,心懷博愛——讀葉曼《世間情》
情繫眾生,心懷博愛
——讀葉曼《世間情》
陳國華
古往今來,一個“情”字讓多少人肝腸寸斷、魂牽夢縈,“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描述的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的骨肉親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講述的是纏綿悱惻的忠貞愛情,“士為知己者死”形容的是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不朽友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世間芸芸眾生無不沉浮於這林林總總的情感之中,因而難免為情所困,為情所苦,葉曼女士的《世間情》正是一部為為情所困之人指點迷津、撥雲見日之作。
葉曼,1914年生,現今95歲,早年輾轉世界各地,接觸過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不同西方宗教,至今研學佛教、道家、儒家數十年,對東西方文化、哲學、宗教有獨到的見解,先後師從南懷瑾先生、陳健民上師等大德,是當今世界極少將儒、道、佛文化融會貫通的國學大師之一。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厚的知識底蘊造就了她敏銳的洞察力和睿智的頭腦,儒、道、佛的和諧統一賦予了她平和、冷靜、客觀的態度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女性的心理特質形成了她細緻縝密的思維和柔婉的氣質,葉曼女士正是以藹藹學者的風範和對國學的參悟,成為無數海內外朋友的良師益友。
《世間情》一書是葉曼女士在《婦女雜誌》主持專欄時與讀者的編讀往來的選輯,作者選取了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如家庭、事業、愛情、婚姻、信仰等,結合讀者的客觀實際,以智慧、通達的處事態度答疑解惑,慰藉心靈。
面對正躑躅徘徊於男女之情的讀者,葉曼女士明事晰理,推心置腹:對於在情感歷程中受到傷害而畏懼不前的,她給予你披荊斬棘的勇氣和力量,讓你懂得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對於沉迷於無望的畸戀之中的,她勸當事人理智自持,當即揮慧劍斬情絲,退一步海闊天空;對於彼此缺乏愛情信心的,她勸導讀者對這份感情重新加以審視,以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態度理智地作出抉擇。
面對迷茫於夫妻相處之道的讀者,葉曼女士則闡發了愛是需要精心呵護的見解。她說:“愛,既是如此飄忽不定,男女之間除了談愛之外,必須懂得留情。情,卻是人事,需要靠學習及努力去建立、培養和維繫。其主要關鍵在諒解、寬容、坦白和關切。”
面對苦惱於婆媳相處之道的讀者,葉曼女士提出“能以己之心度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觀點,並告誡我們要懂得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同時要學會反躬自省和寬以待人,“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