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情、親子之情、朋友之情等等,都難免會為此感到迷惑和痛苦,而葉曼先生作為我們中國的第一位女國學大師,以她豐富的東西方經歷和對人間世事的洞察和智慧,對我們世間眾生因為情而遇到的各種問題的回答,自然像行走沙漠的人身臨甘泉,帶來心靈的盪滌和滋潤。
在這裡,葉曼先生的話語不像是站在講壇上傳輸一種學術思想時的不容置疑和捨我其誰,而更像一位坐下來諄諄善誘的長者和一位溫暖慈愛的媽媽,她的道理深入淺出,又切中要害,在對當事人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同情的同時,又理性的幫助其分析事情的原由和提出相應的實用的建議。像在這本書的第一輯,“到此止步”一篇中,來信者在信中提到,自己和她的男友相愛,彼此並沒有以終身相許,男友對她提出性的需求,這位女士不知道是答應還是拒絕為好。葉曼先生在看了這封信後,先幫助來信者分析了男女戀愛交往的一般情況,之後又為她提出了忠告,“既然你們並不曾以終身相許,彼此彷彿都在逢場作戲。這種遊戲便應到此止步,切莫遷就他,認為到了這種程度,若是止步,總覺少點什麼。你就留點餘地吧。”
這其中的字字句句富含深意,葉曼先生的殷切關愛之情溢於言表。
再如第三輯,“求賢夫於孝子之門”中,來信者在信中說,她的先生經商,常出國談生意,每次回來都會為她的婆婆和母親帶些禮物,給婆婆的禮物總是多,而給母親,也就是先生的岳母的禮物卻總是意思意思。這讓她感到氣不過,所以問葉曼先生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消這口氣。葉曼先生勸這位女士應捨身處地的為自己的先生著想,並告訴她,先生買東西孝敬自己的母親,並也聯想到自己的岳母,親疏、厚薄之分是他自然體現的,如果是厚岳母而薄自己的母親,才真的讓人氣惱。所以葉曼先生在信中進一步說:“你只不過嫉妒他太孝順自己的母親而已。”“婆媳之間之所以不和諧,因為她們所爭的就是這一個人”,所以“你不要替自己的母親心懷不平,你應該欣賞他的周到,感激他對你的重視。”也的確,如果這位女士能夠像葉曼先生在信中說的這樣想事情,也真的沒有什麼氣可出了。
可以說,書中所提到的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家常裡短,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給我們的生活以及親人朋友之間的相處造成困擾。而葉曼先生在自己的工作生活煩勞之餘,憑藉自己的人生智慧,為這些朋友們答疑解惑,是相當難得和可貴的。並且對我們現實中遇到類似問題的朋友,也有著非常具體的指導意義,所以這本書有著非常普遍的價值,細細品讀,不免讓你有茅塞頓開、撥雲見日之感。
《世間情》在臺灣出版時,曾是風靡臺灣的暢銷書,而在大陸卻是首次面世。因為以前在書店中少見她的書,所以也難怪,我對她的瞭解不甚了了。相信有很多的讀者和我一樣急於與這位大師相識,並希望更多的瞭解她的著作和體悟她的人生智慧,而這本《世間情》在大陸的出版,則是我們瞭解葉曼先生以及她的學術言論的開始,是我們大陸讀者的福音。
◇。◇歡◇迎訪◇問◇
第6節:走近智者聆聽慧音——訪葉曼老師
走近智者聆聽慧音——訪葉曼老師
復強
晌午時分,與同行念慈居士來到葉曼老師搬家前的望京住所,對其進行採訪。說是採訪,卻實為兩個對佛法懷有虔誠之心的學生來向老師求疑解惑。葉老的房子佈置清雅。紅木的傢俱,兩把藤椅,藤質的桌子、椅子茶杯墊子儀亦是藤質的。午後的陽光朗朗地照在落地窗前的幾盆植物上,一派生機盎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天能聽到葉老講經說法,想必這些植物也是幸福的。葉曼這個名字於我最早是在三毛《送你一匹馬》中見到,三毛簡短提到她和葉曼老師的三次談話。
隻言片語,給我的印象卻很深刻。那時,我還是個初中生,在不上課的日子裡,母親去寺廟燒香拜佛總要帶著我,對於佛教的認知只停留在祈福平安的層面。而今日裡能有幸跟葉老面對面坐著,近距離聆聽她的開示,實為與佛法的因緣。
可是無量無邊的佛法精深奧妙,究竟要如何參、如何學,如何將信仰落實於當下,葉老告訴我:修心便是關鍵。人的心由於阿賴耶識的作用,堆滿了妄想雜念;可是人的真如本性、般若智慧同樣是這顆心在起作用,所以這就需要你轉識的功夫!煩惱即菩提,但煩惱一起,心性就會被遮掩,離智慧、覺悟就遠了。因此修心養性就不僅要放下妄念,而且要轉妄成真、轉識成智,惟有如此才能顯現如如真性,才會步入般若的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