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政工從基層開始(1 / 2)

童遠回到郃陽之後,主要有三件事要迅速落實。

第一是農事,這個可耽誤不得。第二是軍隊思想和紀律,這個有整個秋冬季的時間一點點開展。最後是戰略、人才以及科技等方面的事情。

張既行動效率很高,已經透過屯長、隊長召集有種麥經驗的農夫。不過收集上來的種植意見,有點令人失望,

因為關中常年耕作種植粟,普遍對於種植小麥有所牴觸。直到西漢汜勝之擔任輕車使者,在關中推廣麥作,秦地才開始逐步推廣小麥種植。但是規模一直無法同關東相比。

這些稍有經驗的本地農夫認為,七八月份整地準備,九月份播種料理,到明年五月就能豐收。正好可以和粟分開種植,時間倒是剛剛好。

可是沒有足夠的種子!

現在跟隨童遠的這些農家十分貧苦,麥種,特別是宿麥的種子,很難搞到供目前五萬多人,兩三個縣的需要。

張既卻有一個辦法,他認識旁邊河東郡和涼州那邊不少士族、寒門、豪強的商旅。這幾個地方宿麥的種植雖然不像關東那樣普及,但兩個縣的種子肯定買得到。只是需要董白或者童遠這裡出資。

如果問題只是在錢,那還怕啥,董家這等家資,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採買宿麥種子的事情就交給張既執行。

接下來,童遠趕緊整頓軍隊組織和紀律。

他來自後世,自然瞭解這方面的重要性,特別是打仗知道為什麼打,當兵對於個人、家庭、集體和國家有什麼幫助和意義等,都對軍隊的意志強度、內部關係和執行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童遠身邊還沒有足夠的政工人員編入軍隊,只能從軍隊中發掘為主。好在反攻長安之前,他就已經物色好了幾十人,童遠把他們從新軍、軍屯之中召集起來開個會。

按名字和從屬關係,最後找到還存活的十八個人。這些軍吏、兵卒都是邊民出身,對於大漢日衰感悟頗深。

在土地集中、官吏盤剝以及各族互殺的情況下,邊境非常依賴豪強、居民結寨自保。他們有人被亂軍攻破城寨,抓為奴隸,後為董卓軍所救。有人家人都被強徵入伍,作為炮灰填溝擋箭。又有人……

他們深刻理解一個道理,那就是不論男女老少,你不團結,你不組織起來,那就是傻,在亂世那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這一點非常契合童遠的想法,他非常瞭解一支球隊需要極高的凝聚力和默契度度才能發揮力量。他希望自己的軍隊不僅僅依靠勇將衝鋒在前,更期待上下一心、團結一致。

他堅信如此方可讓軍隊保持戰鬥力,方好應對百年後的變局。

環視這十八人以後,開口說道:“你們都是吾軍中骨幹,今日召集乃是欲集思廣益,讓大家想一想如何讓更多士卒瞭解團結一心和平定邊患的重要性?”

這十八人聽了之後都沒有做聲,他們若是講述自己故事十分在行,可要是想主意辦法,那就有些難了。

童遠看到場面略尷尬,“這個主意並不是說什麼計策或者謀略,而是問問大家你們熟悉身邊同袍,他們怎樣比較容易接受你們的觀點?”

其中一個十七八歲,來自天水的隊率說道:“某爹孃都被貪官害死了,某投了西涼軍把那貪官殺了財產充軍才有今日。我在軍中不分地方、官職,總是把長輩、叔叔伯伯當親人對待,他們就和我熟絡了。”

“他們總是問‘你這個後生怎麼這麼小就當了隊率了?‘某就把自己的事講出來,他們也講他們的故事,最後大家可親切了。”

童遠點點頭,說道:“肖兄弟把大家當家人,願意和他們分享你的故事,這就是個好辦法。大家還有什麼方法?”

“某來說說。”一位臉上飽經風霜,看起來都快有五十的人說道。

“某曾經跟隨皇甫威名將軍征戰西涼,他的軍隊講究令行禁止和輕鬆愉快相結合。打仗的時候每個人都服從命令,不能有一點疏忽。休息的時候常在軍中搞競賽和團隊協作,就像將軍前幾日做的一樣。”

童遠說道:“皇甫規不愧是‘涼州三明‘之一,他這樣安排戰時嚴肅,平時活潑,不會讓軍卒時刻緊繃耗費精神體力,還能夠增進大夥的凝聚力。太值得學習了。”

“某可以說嗎?”一名不是很自信的黃髮鷹眉的兵卒問道。

“當然可以,穆獨兒你的經歷可了不得,快把你的辦法說給大家聽聽。”

“好,某爹是安定漢人,娘是羌人。十年前那場大亂時候我才十五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