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而聞名。他正在京兆郡擔任主簿,算得上長安著名青年才俊。
而因為他父親鎮守邊疆的原因,韋康又與多數士子不同。
他高度關注邊事且熱衷這方面的見聞,對民生、外族事務很是上心。也恰恰因此,對董白、童遠的光復幷州之舉,暗自佩服。
可是,他作為京兆名士,當然認為長安之亂始於董卓與西涼軍,所以只是心中佩服,不會付諸行動主動投奔。
此時,他因為李暹、李別毫無行政建樹而憤慨,聽說馮翊、河東物資販來也是歡欣鼓舞。
記得他父親給他說過,這邊境不同於三輔,糧產艱難,漢胡雜居,治理起來非常有挑戰。可是,這董白、童遠竟然不僅能鎮守開拓邊疆,還能將物資源源不斷地支撐時局,實在是難以想象。
抱著想要了解了解馮翊、河東等地的心態,以及給父親提供幫助的孝心,他也主動接觸四海商幫,漸漸建立了一定關係。
童遠前世基本不知此人,所以並沒把他當做重要人才。後來從張錄等人那裡瞭解到,其人志在邊疆與百姓,才逐步重視挖掘。
幾年下來,董白、童遠雖然不可能讓絕大多數士族理解支援他們,但點滴的行動,也猶如水滴石穿,漸漸將那些關注民生、接觸生產、略有遠見的“聰明人”聚集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