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設立洛川縣(1 / 2)

人口安置方面,此地共有全無種羌部七千餘人,月氏、雜胡,以及羌人其他部落共六千餘人。再加上之前三輔一帶的三萬難民,足以讓上郡恢復生機。

他首先把三萬牲畜和十萬石糧食,賞給胡人各部。讓這些跟隨他,或者倒戈的胡人知道,未來怎樣生活意味著繁榮昌盛,而僭越作亂意味著天誅地滅。

然後在張既的建議下,以橋山黃帝陵東北,剛好過了洛水以後,有一小片平原,適合設立一座城池。

此地被經常路過的商人和時常在此放牧的全無種羌,稱作洛川。所以就新設一縣,命名洛川縣。

此地嚴格意義來講是屬於左馮翊的最北部地區,也是新西涼軍一批哨所、烽火臺所在地。所以,這裡周邊道路完備,與祋祤、粟邑幾縣間距比較緊密。

洛川縣下轄三個鄉,分別是西邊的黃陵,東邊的全無種羌居所,以及繼續沿洛水及道路往北的一處山谷。

童遠、張既安排五千漢人,與七千餘全無種羌主要生活在這地域廣闊的洛川縣。

相信在溫和引導之下,全無種羌部也會逐步漢化融合。而漢人也可以學習他們放牧、騎乘的技術,填補他們戰場上的職能。

接下來,又從郃陽、衙縣、粟邑、頻陽等地,調來軍屯一萬,民屯一萬,進駐光復的高奴、雕陰、定陽、膚施四縣。

他們全都提升職級,統領之前的三萬難民,在後世陝北這邊土地上,推動農牧結合模式的發展。

至於一些負傷的軍卒,和年歲偏大的一些人,則分給他們五十至一百五十畝土地,安排在最南端的漆垣縣。

這樣也有一片實行小農、莊園經濟的區域作為補充,可以形成一條良性的社會流通渠道。

這樣,上郡也形成以屯田制為主,配合上胡人部落、漢人豪強和小農經濟等多種構成。

具體運作上,張既、蘇則建議種植抗旱能力較強的粟,各屯都飼養一定規模的畜群,因地制宜種植果樹和可用於開發的樹木。

童遠對此深以為然。他可不想生搬硬套種大面積宿麥、遷入過多人口,把有限的水源、林木消耗過甚,衝刺打造黃土高坡。

各方面差不多安排好以後,於毒指出了一個漏洞。

那就是高奴縣、延水畔,到北邊膚施縣、奢延水畔,直線距離足足五百里,但是中間沒有一個縣。

此處若非邊疆但也無妨,只是膚施一帶肯定要防範匈奴人反擊。如果遇到什麼緊急情況,恐怕後方支援不上去。

張既等人也突然嚴肅起來,這確實是一個巨大漏洞,若是匈奴人從寬度超過五百里的邊境上潛入,很容易就能進入這個區域,伺機襲擾破壞各處。

童遠問於毒有什麼分析和看法。於毒從他所走過的故秦直道談起,認為這一段地方確實不適合發展,但戰略意義很大。所以至少要修繕道路,安置哨所。

童遠對於毒的分析建議比較滿意,也許他的出身會被外人和後人所詬病,但這並不妨礙他是一位腳踏實地,極為有特色的戰將。

他仔細考慮了一下,發現可以將卸嶺部安置在此。

卸嶺部既可以修繕道路,開採礦藏墓穴,也可以承擔作戰任務。將他們這一支人馬安置在故秦直道附近,在適合不過。

最後,正式任命蘇則擔任上郡郡丞,薛夏擔任新設大縣洛川縣的縣令。

而最為重要的上郡太守,則有已經身負兩職的張既兼任。這樣張既就是擔任幷州治中、上郡太守、第三衛軍勤輔將三重職務。

張既、蘇則又吸納了不少幷州流亡居民,讓他們迴歸故土,參與生產建設並提出建議,讓新設的屯田少走彎路。

這些常年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深諳這片黃土地自然環境的脆弱。他們主動降低傳統農業比例,不興建超大型的聚居點,以避免環境的迅速惡化。

如果來統轄這裡的是某些死板教條的書呆,那很可能要在看似有多條河流的陝北,生搬硬套平原上的種植方法。

那樣做的結果,很可能會使寶貴的水資源日漸枯竭,綠色植被也會隨之而去。

簡言之,這片土地上,用水容易,蓄水難;砍樹容易,種樹難。日後西域樓蘭國的消亡,與東漢守不住河套、陝北,有著微妙的共同之處。

多數計程車族,專精於經學和朝堂,對於這個道理了解有限。由於歷史侷限,他們以後還把長安,甚至整個關中給“玩壞“了。

不過很幸運的是,童遠做事沒有完全按照此時的等級制度,不會讓一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