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童遠平定漢中時,劉表才滅了張羨。
桓階卻逃脫隱居,繼續等待他的主公曹操南下。
經歷這次內亂,劉表損耗不少力量,劉磐、黃忠兵馬只能穩固長沙附近,對孫策的征戰徹底陷入守勢。
又有零陵人劉巴,歷史上在巴蜀留下美名。
此時他也拒絕劉表的徵召,心向往曹操,為曹操南下時,做好招納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準備。
只是不知會不會像歷史一樣,他投曹操的路被劉備阻擋,為了不投劉備,向南到交州和交趾,再北上為益州劉璋效力。結果阻擋劉備入川失敗,最後逃不脫在其手下任職的命運。
還有一汝南文士和洽,字陽士。
和洽與袁紹同鄉,在袁家威風時拒絕了袁紹的徵召,反而與家人親戚一同向南到了劉表這裡。
劉表想要任用,和洽卻對別人說道:“不投袁紹就是為了避免群雄爭奪,如今昏聵的人,更不能接近,有其要小心其身邊讒言的人挑撥離間。”
劉表與蔡家、蒯家關係過於緊密,不僅難以發展自身直接控制的兵馬,連雲集的天下人才也用不起來。
和洽此時觀天下尤其是故鄉局勢,對於曹操用人頗為關注。
旁人常說曹操用毛玠、崔琰這種公正清廉,作風簡樸的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和洽卻認為這只是表面,而且過於追求這種作風是一種偏激約束,不符合世道發展。
旁人以為和洽對曹操沒有那麼欣賞,其實和洽透過表面看到了本質,知道曹操非常擅於用人,公正如毛玠、崔琰,放蕩如郭嘉、徐邈,其他出身尊貴或者黔首者都有重用的。
這才是他欣賞的用人之道。
除了這些等待曹操號召的人才,其他如劉表統治的最主要支持者,本地大士族蒯家、蔡家等,也對曹操持歡迎合作態度。
不過劉表本人及嫡系勢力,除了保持獨立性以外,基本上倒向劉協。
這是其自身控制的兵馬勢力有限,較為依賴本地大族和外部支援的特性所致。
劉表最初為何進屬臣,被董卓舉薦為荊州刺史,“單騎入荊州”得蒯家、蔡家等支援後,與袁術、孫堅大戰,而結好李傕和袁紹,後來又與李傕共同對付劉焉、劉璋。李傕死後,搖擺於袁紹、曹操、童遠之間,只有孫策有殺父之仇,完全無法合作。
當劉協這邊秘密伸出橄欖枝後,劉表理所應當的再次擁抱外援,更可況這是當今天子呢。
出兵上庸,攪亂益州,遏制童遠,在他自己理解,這也是其戰略發展的方向。
反正那孫策、周瑜厲害得很,完全壓制了強大擅戰的黃祖,太史慈又和劉磐、黃忠打成拉鋸,對江東只好採取防守,向西發展才是正途。
童遠這邊本來沒想對劉表動手。
第一,荊州劉表根本無法爭霸天下。相比於張魯發展漢中一郡,劉表則帶領荊州大部安穩發展,其功績大軍事弱,其自身逐步老邁不成威脅。
第二,荊州處於強敵夾擊之下。童遠現在與曹操預設以太行山為界,他是居高臨下佔優的一方,宛城方面有李儒在北劉表在南,地形相對狹窄。
可是童遠要是拿了襄陽、江陵,不僅要分兵南下,面對曹操比較被動,還會和強大的孫策接壤。孫策與劉表黃祖有殺父之仇,其拿荊州的意志不可能因童遠而改變。
所以,劉表作為一個緩衝,守土發展保護百姓和文化,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除非劉表主動進攻找死。
偏偏劉協讓他送死。
童遠和楊阜、許攸和王異,商議如何對付張松和其幕後的劉表。至於天子的事,暫時不透露更多。
對於這種問題,還是先把目標梳理清楚,再談如何實現。
“張松為劉表效力,各方面證據已有,但是最終目標是讓劉璋加入吾的體系,所以怎麼處理這件事,需要仔細研究。”
童遠把目標說清楚,現在抓張松容易,但是以這件事促成劉璋投降較難。
要是劉璋以為張松暗中降了他,然後誤會導致開戰,那就是弄巧成拙了。
透過裴潛半年的努力終於讓劉表幕僚傅巽打聽到劉表在洛陽的上線楊彪。
楊彪在歷史上是名臣,維護朝廷利益,在三國演義裡施計挑起了李郭交兵,兵連禍接危害一方,功過是非不好定論。
他無疑是智商很高,他的兒子楊修更是絕頂聰明。一連串單線聯絡的操作手段確實對得上楊彪的手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