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部分(1 / 4)

小說:錦衣為王 作者:熱帶雨淋

做成了最關鍵的第一步,底下的事猶如順水行舟,做起來會比第一步要輕鬆許多,難道張佳木能棄手不做?

“下一步,是轉漕運為海運,但最終的目的,是開放海貿。”

“這件事,似乎聽你說過,海貿之要緊,恐怕現在知道的人也很多了。”

自從漕運改海運的風吹開之後,京師關於禁海的討論已經很多了。

明初禁海,原因很多,關鍵之處還在於明太祖的小農思想。因為倭寇和生民出海常有不歸者,又怕在海外生事,所以乾脆禁海。

這種禁令當然不得人心,明朝的禁海除了在洪武年間最為徹底外,到了永樂年間就大肆出海,仁宣到正統年間,因為永樂浪費的資財太多,百官趨向保守,禁海又一次佔了上風。

到弘治年間,除了神經病的地方官員外,已經沒有人對禁海的事當真了。當然,此時還沒有正式開海,到嘉靖年間,開放了幾個通商口岸,隆慶和萬曆年間,才真正的放開海禁。

海禁一開,活力自現,簡直不需要官府來做什麼,一切都是水以渠成,順暢之極。

現在因為充實禁軍,增加官員俸祿,而每年漕運到京師的糧食是有限的。

大明現在一年的糧食收入是三千萬石左右,麥子是四百多萬石,還有生絲、鐵、銅、鈔、棉花等雜七雜八的收入,最為要緊的,當然還是糧食。

以現在的漕運水平,也就只能運這麼多糧過來,就這樣,耗費也是極大。

一百石糧到京師,最少要加二十石的損耗,沿途還要動員幾十萬人。從水陸到起旱,一路艱難之極。

如果是改海運,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永樂年間連西洋也到了,可以說,在技術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一改海運,運糧的數字可以增加一倍,而人手可減少一倍,耗費只是以前的七成都不到就可以了。

海運之利當然是明顯的,妙就妙在,還是為了給官員們加增俸祿,所以反對之聲,簡直就淹沒在贊同聲裡了。

這就是張佳木做事的高妙之處,你們想漲俸祿,這自是好辦。但漕運不改海運,糧食是有限的,就算增加一些糧食撥給的份額,但還是有很大的缺口。現在的新官制已經擬定,就等正式施行,為的什麼,自然是糧食。

所以海運已經提上日程,松江府和蘇州府,加上鎮江等地已經奉旨調撥海船,並且在南京等原本造寶船的地方已經在開造新的大海船。

宣德年間被一火焚燒掉的造船業,又重新回覆了它的勃勃生機。

“我就知道。”李賢面露苦笑,向著張佳木攤手道:“改漕運為海運,想來就是為了開放海禁做準備吧?”

“是的。”張佳木坦承道:“海上都是千帆萬舸了,再談海禁,豈不是笑話?既然禁不了,就要有規矩,也不能亂來,我的想法是,設海關司,開放泉州、廣州等地為通商市舶司,由海關來管,收關稅,增益國庫。”

李賢很注意的問道:“關稅是多少?”

“看貨物不同,不能一律而論。越是貴的奢侈品,收稅就越高,民生用品,三文不值兩文的,收稅就低些。不過,總的原則就是,一百兩的貨物,最低不能低於十兩的關稅銀子。”

“這就是百分之十了,會不會高了些?”

明朝的商稅和地稅一樣,都是三十稅一,在很多稅卡其實連這個數字也收不到。當然,這是官面上的稅制,實際上稅卡還是很肥的,特別是宦官把掛的稅卡,他們損公肥私,反正官稅就那麼點,收或不收都不打緊,皇帝也不會把商稅收取太過當真,因為官員會批評政府與民爭利,殘苛百姓。

張佳木冷哼一聲,道:“原德,又要和我爭商稅一事了?”

其實當時士大夫的考慮也不能說是全錯,因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薄弱,很多事情是興一事就壞一事。

比如商稅,中央徵十文,一個縣一百多衙役加上一千多幫閒,就能把這個稅收到一百文以上。

所以中央稅制規定的越低,百姓受到的傷害就要相應的低一些。

這也是儒家統治的無可耐何之處,低效統治就只能從實際的情形出發,而不是從需要出發。

“得看看新吏治下,實在的情形再說。”

第672章 尊榮

李賢身為內閣首輔,負有天下之望,有些事情,確實也不會輕易的做出決定。如果在郵傳資訊和治吏上果然有進步,而都察院的巡按和錦衣衛的廉政監察果真能杜絕原本的貪汙模式,那麼,不妨試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