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小說:中國人盜墓史 作者:風雅頌

賣給了三路都統(軍中統帥),劉豫知道後,懷疑這玉椀不是民間普通之物,便把那個士兵抓起來審問。一個小當兵的哪經得住這番嚴刑拷打,竹筒倒豆子般很快就全部交代了。原來玉椀是從宋陵中盜出來的。

劉豫為什麼懷疑這玉椀不是民間物品,因為這非老百姓所能擁有的。當年不少人家都是使用木頭做的碗,木碗便宜又不容易摔碎,所以當時的“碗”是帶“木”字旁的“椀”,而不是現在的“碗”。

玉椀就是在皇家也不是平常用來吃飯的,遇到重大節日時才會使用,過後立即收藏起來。當時,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有一隻“玉注椀”,是他們的國寶,因為太貴重了,價值連城,所以只有皇帝過生日時拿出來。

這“玉注椀”到底是不是碗,有人認為是喝酒時使用的飲具,相當於大酒杯。如果用碗來喝酒,這倒與蘇北泗陽人相仿了,泗陽人喝酒時就是把酒從瓶子裡分別倒進賓客面前的小碗裡,由賓客再用小勺舀進酒杯,這樣省得每次斟酒。

● 天價玉椀的傳奇來歷

宋朝皇家又哪來這麼一隻天價玉椀?原來金遼兩國間正常有使臣往來,北宋皇帝從自己的使臣嘴裡知道遼國有這麼一隻椀,十分羨慕。但羨慕的同時也覺得慚愧,堂堂大宋王朝竟然沒有“玉注椀”,於是便派人到盛產上等玉石的闐(tián)國(今天新疆和田一帶)去購買美玉,果然購得了一塊*玉石料。

宋朝皇帝專門找來一名造詣高超的玉器匠人,扮成使臣出使遼國,把遼國那隻“玉注椀”的尺寸、大小暗暗估算了下來,回來後就按樣打磨製作。碗成後,在皇帝過生日時第一次拿出來使用。當時有遼國的使者應邀付宴,緊盯著這椀看了半天。回國後,詢問自己國家那隻“玉注椀”還在不在了,遼國這才知道趙氏宋朝偷仿了自己的“玉注椀”。

金人知道宋、遼各有這麼一件國寶,在侵略過程中,便在要搜尋的文物名錄上,首先記下了這兩隻玉椀。在滅了遼國後,金人先逼契丹人交代出“玉注椀”的下落。其後,靖康之難發生,北宋都城被金人攻破,粘罕和斡離不再要求北宋割地賠款、進貢財寶,點名要那隻玉椀,好與從遼國搶回的那隻配成一對。

當時有人認為,這椀讓金人得到了,因為,反正從此以後這隻玉椀不見了。

● 玉椀成了宋哲宗隨葬品

後來才知道,這隻椀被當成隨葬品,葬進了宋哲宗的永泰陵中。

本以為,這隻玉椀從此再難回到人間,誰想,宋哲宗下葬連30年也不到,此椀再度現身。宋高宗南渡後,竟然有人在南京的“榷場”上出售這隻椀。

“榷場”是當時的國與國之間的外貿專業市場,當時宋、遼、西夏、金國達成類似現代的國與國之間建立“貿易區”的協議,在各自國家的邊界,設定物資交易、調劑市場,這就是“榷場”。這裡說點題外話,有經濟學者認為,“貿易區”和市場經濟理論是西方人的發明,這實在是一種謬論,崇洋媚外。我認為,中國古人才是市場經濟的始創者,是市場經濟的先鋒。中國人其實沒有必要向西方學習,中國的古籍中先進的市場經濟理論很多呢,中國的經濟學家應該崇前媚古。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發冢“淘沙”一小兒——偽齊皇帝劉豫(6)

言歸正題。後來,這隻本屬趙姓皇家的玉椀,竟然又讓宋高宗得到了,怎麼得到的史料上沒有交代,但有文字記錄了宋高宗看到此椀時的激動之情。他流著淚,動容地說,“此哲廟陵寢中物也。”也正是因為宋高宗這句話,人們才知道當年玉椀失蹤之謎。

從這話裡,也再次證實,當年宋陵被盜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是在劉豫盜陵之前。

但是,宋高宗所得的這隻椀,與劉豫所知道的、驅使劉豫設定專門機構盜墓的那隻椀,是不是同一只?史料上卻沒有交代。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事情均與宋陵被盜有關,就是說,不論是西京士兵所售的玉椀,還是南宋榷場交易的玉椀,都是從墓內盜出來的。

劉豫盜陵起因在一隻玉椀,也許當時劉豫真是這麼想的,才設定了“淘沙官”。但事實可不這麼簡單,之前金人在盜陵過程中,劉豫參與、協助過。劉豫盜陵應該是蓄謀已久的,絕不會因看到一隻玉椀就挺身而出,冒被天下唾棄的危險。其貪婪的本性和糟糕的品行,才是根本的最原始的原因。

● 盜墓賊中了趙匡胤的詭計

劉豫和金人“官盜”們,把本來善良、樸實的民風也帶壞了。當時河南境內“民盜”四起,盜墓之風十分嚴重,農民盜墓如同翻地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