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小說: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

於青春期以前,尚算得上盡職盡責,漸漸地,其思維卻變得落後和遲鈍起來,無法適應子女的成長與改變。他們不思進取,放棄了自我完善的程序。有的人認為,父母為子女經受痛苦與犧牲,是一種殉難行為,甚至是自我毀滅,這完全是危言聳聽。實際上,父母的收穫可能遠遠大於子女。父母進行自我調整,適應子女的變化,就不會與時代脫節,對其晚年人生也大有益處。遺憾的是,很多人漠視這一點,白白錯過了自我成熟的機遇。

衝突的風險(1)

愛的最大風險之一,是以謙遜的態度行使權利,這種行為最普遍的結果就是愛的衝突。當我們和某人發生衝突,我們實質上是告訴對方:“你是錯的,我是對的。”譬如,父親批評兒子說:“你最近怎麼鬼鬼祟祟的?”其實,父親的潛臺詞是:“你不應該鬼鬼祟祟的,你這樣是不對的。我有權批評你,因為我就從來都不鬼鬼祟祟的,我是正確的。”丈夫批評妻子的性冷淡,就會說:“你是個性冷淡的女人。你對我的性要求沒有反應,所以你是錯的。我在性方面是正常的,在其他方面也是正常的。”妻子認為丈夫沒花時間陪伴自己和孩子,就會批評丈夫說:“你把這麼多時間用到工作上,你實在很過分,你這麼做是錯誤的。儘管我沒嘗試過你的工作,可我看得很清楚。你應該把精力用在其他方面。”指出別人的缺點,即告訴對方“你是錯的,我是對的,你應該做出改變”,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批評他人很容易,不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評當成家常便飯,可是,大多數批評只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不滿和憤怒,不但沒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亂。

真正具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批評別人或與對方發生衝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動輒與所愛的人發生衝突,多半是以為自己在見識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愛別人,就會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會輕易地對心愛的人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比你更清楚怎麼做更合理,知道什麼對你更有好處。”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旁觀者的確比當事人更清楚,知道怎麼做才合乎邏輯。旁觀者也可能擁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斷力,這時候,他們有義務指出問題的癥結。因此,富有愛心的人,經常處於兩難境地———既要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又渴望給予對方愛的指導。

勤於自省,才能走出這種境地。如果你具有愛心,而且想幫助對方,首先必須進行自我反省,確認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價值。“我看清了問題的本質嗎?”“我的動機是為對方著想嗎?”“我發現了問題的癥結,還是出於模模糊糊的假想?”“我是否真正瞭解我所愛的人?”“他的選擇是否可能是正確的,我卻因經驗有限才覺得他的選擇不夠明智呢?”“我想給所愛的人提供指導,是否出自一己的、自私的目的?”真正以愛為出發點的人,應該經常反思上述問題。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誠實和謙遜的態度,正如14世紀一個英國僧侶所說:“誠實和謙虛,意味著有自知之明。善於自我反省的人,才會表現得誠實和謙虛。”

對別人提出批評,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僅憑直覺就堅定自己是正確的;另一種是經過反省,確認自己有可能正確。前一種方式,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而父母、配偶或者教師,常常以這種方式教育他人。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招致不滿和怨恨,而沒有給對方的成長帶來幫助,甚至只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消極後果。第二種方式,給人謙遜而謹慎的印象,它需要批評者首先自我完善,由此讓很多人知難而退。但與第一種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更有可能帶來成功,而且,根據我的經驗,它通常不會產生破壞性的後果。

也有相當多的人寧可壓抑批評他人的衝動,對他人的問題視而不見。他們過於謙遜,總是三緘其口,從不給所愛的人指導和建議。這種人不具備真正的愛。我接待過一個病人,她長期患有壓抑性神經官能症。她父親是個過於謙遜的牧師,母親則是一家之主,性格暴躁,甚至當著女兒的面毆打丈夫。她的牧師父親從不還手,甚至還勸告女兒要遵從耶穌教誨,一面臉頰捱打了,要主動把另一面臉頰送過去。總而言之,牧師面對折磨和虐待,總是保持著絕對的順從。這位女士接受治療之初,對父親佩服得五體投地,但她不久後就意識到,父親的虔誠和謙遜,實質上只是軟弱和無能。父親的消極和被動,與母親的專橫和霸道,其實沒有任何區別,所以父親不配做她的榜樣。另外,她的父親不曾付出過努力,使她免受傷害。他任憑妻子懲罰女兒,卻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