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身份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可不少人也頭十分腦清醒,知道稱王尚且沒到時候,故此倒也沒說什麼。
感覺朝堂之中緊張的氣氛緩和了一些,文昭這才對著天子再拜說道:“臣對於大漢忠心耿耿,雖然有微薄之功,卻也萬萬不敢居功自傲。”
“如今諸侯不服王命,擁兵割地自立,臣每日殫精竭慮,唯恐不能匡扶漢室,又怎敢有其他心思?”
陳旭態度是十分真誠,得天子以及百官聞言,臉色越發好看了起來。
楊彪上前說道:“大將軍忠君愛國之心,陛下又豈會不知?而且我等皆知,大將軍每日為朝政操勞,不敢有絲毫懈怠。”
“如今陛下已經成年,大將軍自己完全能夠輕鬆起來。假以時日,待陛下成為一代明君,重振漢室之後,大將軍也未嘗不能名垂青史啊。”
相比起孔融的鋒芒畢露,楊彪說話卻更加委婉,更加老練。
陳旭聞言卻是臉色微微一僵,心中有些惱怒的想到:“楊彪這廝難道看不清局勢,非要撕破臉皮麼?”
念及於此,他臉上雖然仍舊帶著笑意,可是看向楊彪的眼神,卻是略微帶上了一絲殺氣。
權臣之路,亦是如同逆水行走,不進則退,甚至於還要更加殘酷,不進則死。
想要讓陳旭交權於天子,這件事情絕無可能,也是一個絕對不可觸控的底線,誰觸誰死。
雖然感受到了文昭身上微微露出來的殺氣,楊彪仍舊神色從容盯著陳旭,一臉坦然無懼的樣子。
就在此時,另外一道聲音響徹大殿:“大將軍雖然自謙不願居功,然而若有功之人得不到賞賜,豈不會讓三軍將士寒心?”
“愚以為,縱然不能封王,封公加九錫卻也不以為過。”
第650章 九錫
這一次說話之人乃是程昱,此時他已經想通,李儒今日為何會如此反常了。
李儒所做的一切,一方面是為了轉移話題,讓眾人都將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以至於忽略了讓文昭交權天子之事。
另一方面,李儒卻也是在為陳旭封公做好鋪墊。
其實很早以前,就有不少人勸說陳旭封公,他卻以時機未到為由,拒絕了眾人的建議。
可是現在天子及冠,朝中忠於漢室的大臣,都開始上躥下跳,要求陳旭交權於天子。
在這個關頭陳旭不僅不能退讓,反而應該更進一步,在宣告自己權勢的同時,也能給關中諸將一個定心丸。
畢竟,文昭雖然乃是一方強大諸侯,名義上仍舊是奉天子以徵四方,關中的文武並非每一人,都知道陳旭心思。
也許有人會對關中的未來有些彷徨,不知道關中日後究竟會被天子掌控,還是陳旭繼續專權。
這種不確定的目標,雖然能夠使得陳旭,招攬到一部分忠於漢室之人,卻也會打擊另一部分人的積極性。
封公不僅能讓陳旭身份地位更進一步,更是能讓眾人看清他的心思。讓所有在關中任職的官吏,都能夠重新站隊。
封公以後,那些忠於陳旭之人自然歡欣鼓舞,不再迷茫;而那些死忠漢室之人,也可能會因此暴露出來一部分。
如此一來,只要清理掉那些暴露的人,整個關中將會更加團結,隱患也會少上許多。
雖然這樣做會對陳旭名聲有損,甚至不利於他繼續打著漢室旗幟,征討四方。
可是天下局勢已經走到了這種地步,尚未被消滅的諸侯,每個人都不是易與之輩,縱然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而且天子已經及冠,無論陳旭願不願意,都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到底是委曲求全交出權力,還是徹頭徹尾做一個權臣。
至於封公,就代表了陳旭的態度。
李儒不惜得罪滿朝公卿,自汙己身,也要攪亂朝堂,為陳旭封公做好鋪墊。
程昱身為最早投奔文昭的謀士之一,又怎會讓李儒專美於前?而且程昱自己,也是那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人,並非十分愛惜自身羽毛。
故此,當李儒被甲士們帶走之後,程昱卻是站了出來,說出了李儒沒有說完的話。
朝中不少人卻是真正變了臉色,就連天子也不例外,哪怕李儒提起封王的時候,也沒有這樣。
孔融更是怒不可遏的說道:“大逆不道,簡直是大逆不道啊!”
孔融的話,卻是惹怒了文昭麾下的不少武將。
典韋梗著脖子說道:“大將軍功勞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