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4)

小說:王選的八年抗戰 作者:莫莫言

在村莊最顯眼的位置上,村子最高處房屋的青黑色為基調的飛簷下,刷著一塊鮮紅的標語,上面寫著九個黑色的大字: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

這些,都是這個七十一歲老人的傑作,是他寫給崇山村、寫給中國和世界的名片。

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說出這句話的王錦悌很謙卑,笑起來黑洞洞沒有牙的嘴讓他看起來更蒼老。他生活得很貧困,大兒子智殘,每天呆坐在門口,家徒四壁。但是從他空蕩蕩的堂屋裡一眼望出去,就是那塊鮮紅鮮紅的標語。細菌戰訴訟讓這個貧寒而普通的老人身上有了別樣的氣質:硬骨、尊嚴!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當中,戰爭受害者的個人權利從來沒有得到過關注和伸張。個人權利和戰爭的苦難感受長期處於被漠視狀態。細菌戰訴訟讓他們發現自己有權力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個人從來沒有那麼重要過。

義烏原告的覺悟之高,出乎記者的想象。在他們的語言表達裡,你總能聽到尊嚴、和平、人類這樣的遠非一個普通農民經常會講的話。

這是一種覺悟,這種覺悟是從“我”出發的,而不是外在強加的,它是一種油然的噴發和表達,它出自於自我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是一種力量,是中國民間稀少的珍貴的力量。

原告團秘書何必會把這種力量稱為中國鄉間的人權革命。他說,這場訴訟是場跨世紀的大訴訟,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發生在中國的大政治事件,訴訟帶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一場發生在中國鄉間、普通百姓當中的人權革命。涉及的內容是民主、法制,個人的權力和尊嚴。這是中國社會發展必須跨越的一個過程。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長久的。

王選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帶著中國的農民自己去爭取權利,讓細菌戰受害者為自己的權利去抗爭,她引導中國的老百姓走向國際,這樣的工作在中國少有人做,而王選做了。她走到農民的家裡,向農民們動員;她站在田野裡,大聲地宣講和鼓動;她帶著農民進城,到日本,到美國,到世界上更多的地方,讓他們在世介面前發出自己的聲音。這就是王選超越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地方。

王選帶給中國知識界的衝擊是長久而深遠的。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民眾的距離太遠,做具體瑣碎事的人不多,投身這樣的事業的人更少。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我們不能總用日本人的錢(1)

這是一個無法逃脫的悖論,王選常常被人問:到日本和日本人打官司,官司能不能打贏?打不贏為什麼還要打?國家都放棄賠償了,為什麼還要打?

中國農村的老太太見了日本人就渾身發抖,她們的懷疑是根本的,發自內心的。她們一下子就回到了那個黑暗的日子。王選看到了,心裡很難過。為了日本人的傲慢,王選和日本人爭吵。王選也在做百姓的撫慰工作,那些她插隊時常去家裡玩的親戚、老鄉,見到了王選就安定下情緒來,他們不相信日本人,但相信王選,王選的話讓他們放心。

“打了那麼久,又不賠,就不要打了嘛!”好多人有這樣的想法。

“對細菌戰訴訟意義的認識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打官司磨出來的,不去打這個官司,不把中國人的苦難拿到世界拿到人類歷史上去進行比較,怎麼會知道它意味著什麼?”王選說。

在多次回答這樣的問題之後,王選會變得不耐煩:“你問這樣的話就是無知!誰是輸贏的最終評判者?僅僅是日本法官嗎?因為註定要輸,我們就可以不打嗎?!”

但是打下去談何容易?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訴訟。8年,40多次開庭,每一個原告到日本出庭一次的費用大約是1萬元人民幣。義烏的細菌戰訴訟全部都是民間自發行為,這就意味著每一個原告出庭要自己掏費用或者到社會上去找贊助。

王選和王培根在義烏動員了他們所能動員的全部資源,學生、朋友、部下,年年都要去做籌資的工作。“年年如此,大家都受不了了,一開始大家給錢痛快,後來也就難了。”

這筆數字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就連王選的母親都受不了了,一開始王選回國經常住在母親家裡,後來母親對王選說:“你不要住我這裡了,你住一個月,電話費就要3000多塊,我怎麼能受得了?”

2003年11月,王選應一家網路公司之邀到寧波商談捐款,可結果是現場籌款不足2000元。本來按計劃將與100位企業傢俱體商談籌款事宜,並商討成立一個日常性的機構來處理各方捐款的,誰知到現場的企業家寥寥無幾。開設在《浙江日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