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團體一經成立,便引起了公司內外許多人的批判,並將其諷刺為“吞錢的機器”。但是愛德華。泰納頂住各界壓力,巧用自己的人際關係,讓這項事業日漸成長起來。他不僅與戈爾巴喬夫、鄧小平親密如友,和視美國為敵人的伊拉克統治者侯賽因也維持著很好的關係。“沒有人脈的事業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愛德華。泰納的座右銘。他親自實踐自己的人生信條,將其變成了現實,堪稱一位成功的商人。
這便是媒體國王的成功事蹟。20歲時期正是年輕、朝氣蓬勃的時候,如果在這段時期能像愛德華。泰納一樣定期舉辦屬於自己的聚會或活動,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的話,30歲以後一定能夠憑此走向成功之路。
類似的聚會等最重要的是要定期舉辦。定期交流,定期透過電郵或簡訊將一週的重要資訊或新聞告訴對方。這樣的話,聚會才會長期存在。
人脈管理理念 2
儘量多地參加聚會,包括朋友或熟人介紹的聚會
不要只以眼前的小利益為目的參加聚會
舉辦或參加有主題的聚會,和成員之間建立真實可靠的人際關係
為對方著想
很多人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眼前的利益才想到建立人際關係的。所以大多數人在人際交流方面沒有什麼計劃,只有在覺得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才去與他人交往。人際交往時最忌諱的就是單純為了利益去“利用”人際關係。這樣的行為甚至會讓你現在已經擁有的人脈關係瞬間坍塌,功虧一簣。
在如何才能建立好人際關係這個問題上,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也經常和他人見面,也會出去喝一杯,為什麼就是沒有結果呢?其實見面和喝酒並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見面或喝酒時是否與對方真誠相待。如果沒有真誠的交流的話,不管在一起經歷了什麼,都不會有太大的意義;不管見過一次還是數十次面,對方也會想“我為什麼要與這個人見面?”,對你們倆見面的意義心生懷疑。最能體現這種見面真實性的則是交流時的一舉一動自然不做作。
大多數本著“利己”原則的人,即使初次與他人見面,也很容易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漩渦,無法讓人產生信賴。這是因為太急於索取了。應該知道“付出後才有回報”才是真理。也就是說,只有放低姿態給予他人,才能從他人那裡獲得相應的回報。
“放低姿態,為對方著想”應該從學會關懷與傾聽做起。
下面將要講述的“慶州崔氏家族的故事”是為對方著想、關懷對方的典型事例。只有奉獻他人的精神才能成為成功的人際交往作鋪墊。
人脈管理達人們的管理秘訣大公開2
慶州崔氏家族的故事
共12代傳人,橫跨從17世紀初到20世紀中期足足300年。家族顯赫,並憑此成立了“白山商會”提供獨立資金,於1950年將全部資金捐出建立了嶺南大學的前身“大丘大學”和“青丘大學”,自此退出歷史的舞臺。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2 將對方永遠的變成自己“圈裡人”的7種人脈管理理念(4)
這便是朝鮮時代慶州大糧戶崔氏家族的概述。其存在的300年間,不僅得到了上層社會的尊重,也得到了平民層的認可。能夠維繫其浩大家族300年的秘訣便在於將自己放於次要位置,為他人著想的精神上。慶州崔氏家族正是值得韓國的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
很久以前就有“富不過三”這樣一句話,即富人之家維繫三代以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如果這樣的話,將財富傳承300年以上簡直則更是難上加難。但是慶州的崔氏家族是怎麼做到的呢?還有,在當初那個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對立的時代,連百姓們都對崔氏家族心存敬佩,這更加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我們在崔氏家族的家訓中可以找到答案。
崔氏家族的家訓
崔氏家族代代都必須遵循的原則有以下6種:
只參加科舉考試,進士以上考試決不參加;
財產不能積攢到一萬石以上;
款待來客;
災荒之時不乘人之危買進別人的農田;
崔家的媳婦入門後3年內只能穿布衣;
不准許四方百里之內有被餓死的人。
這6個原則中讓人另眼相看的是第二條“財產不能積攢到一萬石以上”。
一萬石米相當於一萬袋兒的米。人們都有貪心的一面,若有一定財富後還會有追求更多財富的慾望。即使下定決心說10億以上絕對不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