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而來,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閒情逸致!”更有人作對聯諷刺說:

翁叔平兩番訪鶴;

吳清卿一味吹牛。

完全把他同“前清流”大將,時任湖南巡撫,自請出徵遼東,得翁支援,帶著大批金石字畫和一枚“度遼將軍”漢印上前線,又在田莊臺大敗而逃的吳大一塊兒嘲笑了。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第一樂章,是仿效器物層面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提議者為林則徐、魏源,推行者為李鴻章、左宗棠等在一線工作的地方領導人,具體操作者多為捐納出身的商人買辦。中樞雖有慈禧太后、奕的支援,卻未得到上層知識分子的關懷,甚至為羽毛潔白計程車大夫所不齒。這就造成新舊嬗遞的年代,思想界與操作層的完全斷裂。激進的知識分子雖然大談經世致用,其實也不過是清談而已。實在說來,僅憑嘴上 “愛國”,卻不能在馬背上治國平天下,確是於事無補。但僅重視器物層面的變革,而不注重人格精神的培養,依然驅使不了器物。在洋務官員和清流士大夫這樣兩大對壘陣營的折衝較量中,高階知識分子的後知後覺,對於中國近代歷史前進的負面影響顯然更大。 從小在歐洲留學,精通多種外語,又在張之洞身邊做了約二十年幕僚,被認為是清末民初有名“怪人”的辜鴻銘,1910年用英語在上海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清流傳:中國牛津運動逸事》(The Story of A China Oxford Movement)。他在書中將“清流”比作19世紀30年代英國基督教聖公會所發起的反對宗教中的新教傾向、主張恢復天主教思想和慣例的 “牛津運動”,稱其為傳統的儒學反對西方和科學技術進步的保守主義思潮,宗旨是“號召全國遵照孔子的教義生活得更為嚴格”。儘管他將北京的翰林院比作牛津大學有點兒不倫不類,但他在宣統二年即對“清流”進行中外文化學上的比較研究,還是很值得我們參考的。他坦承“中國的牛津運動主要是反對李鴻章——中國的帕莫斯頓勳爵”,稱自己是最後一個“清流”,“是我們隊伍中唯一的仍然絕對相信我們的事業會取得最後勝利的人,相信中國的文明會戰勝歐洲的進步和新知思想。”這就把“清流”的指導思想和侷限性概括得十分明確了。在“清流”大盛的年代,辜鴻銘其實並未被人當作“清流”,但到1928年,他在北京大學做教授,依然拖著細細的辮子,倒使人對這位老夫子刮目相看。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失鶴零丁(5)

翁同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一個謎,是他的突然從政壇上被開缺。甲午戰敗對翁同的刺激是十分巨大的。其後,他參與了總理衙門對德國強佔膠州灣的交涉,再一次看清了弱國無外交的悲劇,這促使他鼓動皇帝變法。他以師傅的身份向皇帝舉薦了康有為。到了1898年春夏之交,變法之風在北京極為盛行。康有為的主張頗得皇帝的欣賞。然而,就在皇帝準備摁動變法的按鈕時,翁同卻與皇帝在一些問題上產生衝突。他在日記中記載了這麼件事:

5月26日,皇帝向他索取康有為的《日本變政考》,翁答:“與康不往來。”又說“此人居心叵測”。皇帝問:“前此為何不說?”翁答:“臣近見其《孔子改制考》知之。” 次日,皇帝再一次問起了康有為的書,翁同又如昨天一般作了回答。皇帝當即發脾氣了。翁同說:“可以傳總理衙門通知康進書。”皇帝不同意,“發怒詰責”,要翁告訴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傳知康有為。翁又說:“張蔭桓天天覲見,皇帝可以面諭。”皇帝仍不同意,翁同只得在召見結束後傳知張蔭桓。翁同與康有為的關係,我們現在所知的,一方面是翁同日記中的內容,一方面是康有為梁啟超的吹噓,兩方面的說法大相徑庭。究竟如何,還需再作研究。但康有為的“孔子改制”學說,否認傳統所稱孔子“述而不作”的說法,認為《春秋》及其他儒家經典,都是孔子採用假託古人的方法,創作出來的社會政治思想,目的是為當時和後來的統治者立法。以及他說孔子是布衣,“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言下之意,他康某也可以託古改制。這對翁同來說,則是顯然不能接受的。在康有為看來,只要能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政治上可以不擇手段,學術上重新包裝孔子又有什麼不可以呢?而翁同畢竟還是傳統知識分子,對康的異端思想,自然不能容忍(另一位軍機大臣孫家鼐也說康有為“才華甚富,學術不端,所著《孔子改制考》最為悖逆”)。聯想到翁同最初閱讀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後作的評語:“真說經家一野狐也,驚詫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