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表面的相似性或連續性。群體的推理方式類似於愛斯基摩人的方式,他們從經驗中得知,冰這種透明物質放在嘴裡可以融化,於是認為同樣屬於透明物質的玻璃,放在嘴裡也會融化;他們又像一些野蠻人,以為吃下驍勇敵手的心臟,便得到了他的膽量;或是像一些受僱主剝削的苦力,立刻便認為天下所有僱主都在剝削他們的人。
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並且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知道如何操縱群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正是這種論證。它們是能夠影響群體的惟一語佩色盲動系列環講帷碑翊證,對群體來說完全是於可理降的,因此不妨說,他們並不推理或只會錯誤地推理,也不受推理過程的影響。讀讀某些演說詞,其中的弱點經常讓人感到驚訝,但是它們對聽眾卻有巨大的影響。人們忘記了一點,它們並不是讓哲學家閱讀的,而是用來說服集體的。同群體有密切交往的演說家,能夠在群體中激發出對他們有誘惑力的形象。只要他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他便達到了自己的目的。20本滔滔不絕的長篇論證——它們總是認真思考的產物——還不如幾句能夠對它試圖說服的頭腦有號召力的話。
沒有必要進一步指出,群體沒有推理能力,因此它也無法表現出任何批判精神,也就是說,它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
成正確的判斷。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它們的判斷,而絕不是經過討論後得到採納的判斷。在這方面,也有無數的個人比群體水平高明不了多少。有些意見輕而易舉就得到了普遍贊同,更多地是因為大多數人感到,他們不可能根據自己的推理形成自己的獨特看法。
(3)群體的想像力
正像缺乏推理能力的人一樣,群體形象化的想像力不但強大而活躍,並且非常敏感。一個人、一件事或一次事故在他們頭腦中喚起的形象,全都栩栩如生。從一定意義上說,群體就像個睡眠中的人,他的理性已被暫時懸置,因此他的頭腦中能產生出極鮮明的形象,但是隻要他能夠開始思考,這種形象也會迅速消失。既然群體沒有思考和推理能力,因此它們不認為世上還有做不到的事情。一般而言它們也會認為,最不可能的事情便是最驚人的事情。一個事件中不同尋常的、傳奇式的一面會給群體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原因便在於此。實際上,分析一下一種文明就會發現,使它得以存在的真正基礎,正是那些神奇的、傳奇般的內容。在歷史上,表象總是比真相起著更重要的作用,不現實的因素總是比現實的因素更重要。
只會形象思維的群體,也只能被形象所打動。只有形象能吸引或嚇住群體,成為它們的行為動機。
因此,最能活靈活現反映人物形象的戲劇表演,總是對群體有巨大的影響。在羅馬民眾的眼裡,麵包和宏大壯觀的表演構成了幸福的理想,他們再無所求。在此後的所有時代裡,這種理想很少改變。對各種群體的想像力起作用的莫過於戲劇表演。所有觀眾同時體驗著同樣的感情,這些感情沒有立刻變成行動,不過是因為最無意識的觀眾也不會認識不到,他不過是個幻覺的犧牲品,他的笑聲與淚水,都是為了那個想像出來的離奇故事。然而有時因為形象的暗示而產生的感情卻十分強烈,因此就像暗示通常所起的作用一樣,它們傾向於變成行動。這類故事我們時有所聞:大眾劇場的經理僅僅因為上演了一出讓人情緒低沉的戲,便不得不在扮演叛徒的演員離開劇院時為他提供保護,以免受到那些對叛徒的罪惡義憤填膺的觀眾的粗暴攻擊,儘管那罪行不過是想像的產物。我認為,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群體心理狀態,尤其是對其施以影響的技巧之最顯著的表現。虛幻的因素對他們的影響幾乎像現實一樣大。他們有著對兩者不加區分的明顯傾向。
侵略者的權力和國家的威力,便是建立在群體的想像力上的。在領導群體時,尤其要在這種想像力上狠下功夫。所有重大的歷史事件,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興起,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社會主義的崛起,都是因為對群體的想像力產生強烈影響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後果。
此外,所有時代和所有國家的偉大政客,包括最專橫的暴君,也都把群眾的想像力視為他們權力的基礎,他們從來沒有設想過透過與它作對而進行統治。拿破崙對國會說:〃我透過改革天主教,終止了旺代戰爭,透過變成個穆斯林教徒,在埃及站住了腳,透過成為一名信奉教皇至上的人,贏得了義大利神父的支援,如果我去統治一個猶太人的國家,我也會重修所羅門的神廟。〃自從亞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