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亞人的阿克蘇姆王國控制了紅海,對海上交通強徵很重的稅。同樣,公元226年以後,在薩珊王朝而不是帕提亞人統治下的波斯人也充分利用了他們對陸上交通的控制。5世紀時,拜占庭帝國政府對絲織品的進口實行了國家壟斷,其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想以集體談判的方式來對付這些中間人。到6世紀中期,這一問題終於由拜占庭人予以徹底解決,他們成功地將一些放在桑葉上孵化的蠶卵從東方偷運回國;於是,絲綢工業在敘利亞開始發展起來,並傳播到希臘和地中海西部地區。西方不再依靠來自中國的進口貨,絲綢之路漸被廢棄。
穆斯林阿拉伯人的突然興起,給陸上貿易以最後的打擊。7世紀時,穆斯林阿拉伯人征服了整個中東,隨後,又擴張到中亞,並在751年的怛邏斯戰役中擊敗了中國人。於是,中亞成為穆斯林的天下;而且,在以後好幾個世紀裡,一直是中國和西方之間,以及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障礙,而不是橋樑。隨著陸上道路給最後關閉,貿易轉移到大陸周圍、正開始由阿拉伯水手和商人控制的海上。直到13世紀,蒙古人征服了從太平洋到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整個歐亞大陸時,才有了再一次重新開啟陸路,從而為中世紀的馬可波羅及其同行商人掃清道路的可能。
綜上聽述,儘管貿易方向發生過各種轉變,但有一基本事實始終未變;這就是古典時代與早先的古代時期大為不同,其貿易範圍和貿易量都有了質的提高。不管是在地中海,阿拉伯海,還是在歐亞大草原的某些地帶,其貿易範圍都不再限於單個地區,而是隨著貨物經由海陸兩路從歐亞大陸的一端運送到另一端而愈來愈成為跨地區的。這些構成了新興的歐亞核心區的經濟組成部分,下面一節將考察這一核心區的文化方面。
三、文化聯結
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這兩者不是互不關聯的,或者說,不是相互獨立的。印度文化移植到東南亞,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印度商人;同樣,希臘文化傳播整個東方,主要是靠追隨亞歷山大軍隊東進的希臘商人。印度佛教傳佈中國的過程可以沿著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瞭解到,而中國漢朝時期最重要的怫教中心洛陽城之所以聞名天下,則與它是“來自西域的蠻族商人”的聚居地分不開。
不過,各種文化運動有它們自己內在的動力,並非完全依靠商人和商路。公元前二千紀後期發明的簡單的字母文字。就是影響除中國以外整個古典世界文化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在那時以前,只有少數書吏能夠閱讀和書寫美索不達米亞的結構複雜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第一個字母系統是由西奈半島的閃族商人發明的。他們用自己所通曉的一些埃及字元來標示子音,又用許多別的符號來標示單詞和音節,因而.他們的文字未能發展成為嚴格的音標文字。真正的音標文字是由腓尼基人完成的,他們於公元前13世紀將原有文字發展成由23個子音音符所組成的字母系統。這一字母系統後經希臘人增補母音字母而進一步完備,形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又經過一些改進後,由羅馬人向西傳播,由拜占庭人向東傳播。
字母文字的意義就在於它開啟了智力交流的世界,使智力交流的範圍遠遠地超出了從前僅囿於祭司和官吏的那個圈子。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書吏對這種新型文字自然是取回避的態度,他們繼續使用傳統文字,幾乎一直到公元。中國因與世隔絕,也仍然使用自己原先的文字,這種文字是由表音和象形兩種文字結合而成的,經過幾次改進,一直使用到今天。但是,在歐亞其他地方,都採用字母文字,只是採用時稍許作了些變動,以適合各自不同的語言。這樣做的結果是,無論哪裡,在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之間、城市統治集團與農民群眾之間,隨文明的到來而不斷擴大的裂縫雖然沒有被完全地或大大地彌合,但多少都縮小了。享有特權的知識分子集團對這種現狀一般是支援的,他們在國家中居壟斷地位,因而,遭到了那些頭腦簡單的書吏的反對,書吏們不僅對傳統的愛國和知識表示褻瀆,而且在國內煽起了某種騷動。
在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裡,歐亞各文明中顯著的、帶有全盤性的文化模式是,諸地方文化分解,併入擁有各自獨特的語言、宗教和社會制度的新的地區文明。對這些文明來說,交換有形的貨物比交流具有不同特點的文化要容易得多。紡織品、香料和各種奢侈品到處可用、悅人心意而祖先崇拜、種性等級制度和城邦一超出它們的發源地則成了不合時宜、不受人歡迎的東西。因而,在歐亞大陸具有普遍性影響的早期階段,地區間的商業聯結通常比文化聯結更廣泛,更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