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4)

了人才對於強秦和統一六國的作用,於是收回了逐客的命令,李斯也因此官升廷尉,李斯擔任廷尉後,為秦國統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議攻打韓國。沒想到,這個建議竟然引發了一個歷史疑案,那就是韓非之死。李斯也因為韓非之死背上了嫉賢妒能的歷史罵名。那麼,韓非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韓非為什麼會命喪秦國呢?韓非之死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也就是韓國國君的兒子,只不過不是嫡長子,沒有繼位。韓非為人口吃,不會說,所以不能做說客,但是他很能寫,而且他也是荀子的學生,是李斯的同學。他們兩個在共同跟荀子學習的時候,李斯曾自認為自己學的沒有韓非好,認為韓非比他的才華高。但是李斯和韓非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李斯是楚國人,看見楚國不行,立馬轉到秦國。韓非是韓國人,看到韓國不行,他沒有走,非常愛國。他留下來勸當時的韓王,希望能變法圖強,韓王沒有采納。韓非沒有辦法,就著書立說,寫了很多著名的文章,比如說《五蠹》,《說難》等等,這些東西后來被後人集合在一起,就是今天的《韓非子》。關於韓非使秦,《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一個記載,說韓非到秦國去的原因,是有人把韓非寫的書帶到秦國,讓秦王贏政看到了。贏政很喜歡,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秦始皇非常感慨,說如果我能見到這個人,能和他交往,死了都不遺憾。這話分量很重,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個非常怕死的人,他一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他能見到這個人,死不恨矣,你看他多想見他。然後李斯說,這是韓非寫的,此人在韓國,然後就讓攻打韓國,打韓國的目的就是要韓非,韓國被打得沒有辦法,就把韓非送過來了。這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的,這個記載我不相信,它很有故事性,但是不可信,秦王贏政再是韓非的粉絲,也不能為了要一個人就去打仗。秦王贏政發動對韓國的戰爭,是統一天下的一個序幕,絕不是為了要一個人。我認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的不可靠,倒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更可靠。應該說韓非是承載著國家存亡的使命出使秦國,最後被秦國所殺。當然韓非之死非常複雜,人們經常提到一個看法,說韓非到了秦國,李斯認為自己不如韓非,怕韓非將來取代自己,出於一種嫉妒,設計殺了韓非,學術界這個說法非常普遍,但是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覺得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道理就在於李斯曾認為自己學的沒有韓非好。但是這一點大家要看清楚,李斯僅僅是認為自己學的沒有韓非好,這就有一個問題,認為自己學的沒有對方好,就一定要殺死他嗎?這是或然關係,不是必然關係,所以這個看法,我覺得不大能夠成立,首先在邏輯上有問題。也有學者認為,李斯不是老鼠哲學嗎,就是自私的,總想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他怕韓非,這個說法也不太可靠。因為人都是變化的,李斯當年看到廁鼠倉鼠的時候,實際上看到了人生平臺的重要性。而李斯現在作了廷尉,和當年的情況大不相同,心態心境差別很大,不能把老鼠哲學拿過來解釋李斯一生所做的一切,這是不對的。人們早年的一些想法和後來的一些想法是有變化的,更重要的,李斯這個時候正意氣風發,朝氣蓬勃,一心一意要幫助秦王贏政統一天下,李斯考慮的最大問題是讓秦國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個大框架之下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在這個框架下,殺韓非顯然是對秦國有利的。我認為韓非作為韓國的公子,他的主張是儲存韓國,我們簡稱為存韓。李斯的建議,韓國離秦國最近,而且是六國中最弱小的,要統一天下,必須首先滅韓。存韓和滅韓,這是政治見解上的重大分歧,這就是李斯主張殺韓非的最重要原因。韓非之死關係到一個通天大計,那麼這個通天大計是什麼,我們下次再講。

12:通天大計

[畫外音]秦王嬴政最終統一了中國,這除了是他個人的功勞外,還和他先祖艱苦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因為最初秦國立國之時,只是一個小國。後來經過三十多代國君的努力,秦國逐漸崛起,從一個不入流的國家成長為實力強大的國家。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對六國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後來又經過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的經營,秦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到秦王贏政正式接掌權力後,秦國對六國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可以說秦王贏政即位的時候,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這個時候,秦王贏政就開始考慮怎樣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先攻打哪個國家?戰爭何時發動?這些問題可以說涉及到秦國統一六國的通天大計。上一集,王立群先生講到,這一個通天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