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嬴政的先祖秦孝公繼位的時候,戰國七雄的政治格局已經形成,這就是齊、楚、燕、韓、趙、魏、秦,而秦國雖然經過了之前的秦穆公稱霸西戎,奠定了秦國發展的基石,但秦穆公之後的很多國君都碌碌無為,到秦孝公繼位的時候,秦國在戰國七雄中,雖然佔據一席之地,但實力並不強大,隨時都有可能在七雄爭霸中被別的國家吞併,而秦孝公是一個有抱負的國君,想有一番作為,在這種背景下,秦國迎來了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在秦國實施的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開闢了道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卻落得一個五馬分屍的結局。那麼商鞅提出的變法措施是什麼呢?為什麼他的變法使得秦國富強,而自己最終卻是慘死的結局,商鞅實行的變法,對一百多年後的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又有什麼影響呢?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之《商鞅變法》。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從秦國的商地走出來一個人,這個人離開商地以後,就匆匆忙忙趕往東邊,他想逃到魏國去,走到傍晚,他遇到了一個客店,想在這個客店投宿,但是客店的主人向他要證件,他沒有,這個主人就告訴他,說商君變法,住店必須得有證件,如果沒有證件,我私自留宿,我要連帶受罪,這個人就長嘆了一口氣,說商君變法變到這個程度,我沒有想到,只好離開這個客店,繼續趕路,而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商君,也就是商鞅。商鞅我們知道,他在秦孝公的指示下,在秦國變法成功,被封於商地,稱為商君,那麼他為什麼要逃離秦國?為了說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講講商鞅是個什麼人?
商鞅是個很有才的人,早年他在魏國的國相公叔痤的手下任職,公叔痤很有名,他也瞭解到商鞅很有才,公叔痤就想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但是很不湊巧,公叔痤還沒有來得及推薦,就病危了,病重了。魏惠王聽說公叔痤病危以後,就去探望公叔痤,因為魏惠王非常信任公叔痤,如果公叔痤去世以後,魏國的國政由誰來掌管呢?他就問公叔痤,說您要是有不測,就是有什麼意想不到的事,誰可以接替你?公叔痤就說,商鞅,這個人雖然很年輕,但他非常有才,他可以接替我。然後,公叔痤就說了一句很重的話,說王“舉國而聽之”——《史記·商君列傳》,說大王你要把整個國家交給他,魏惠王聽了以後,沒有說話,公叔痤就知道,魏惠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所以在魏惠王臨走之前,公叔痤又把魏惠王叫到身邊,悄悄地說了兩句話,說這個人如果你要用,你就重用他,如果你不用,一定要殺了他,絕不能讓他出國。這是公叔痤臨走時候交待的,公叔痤說完,魏惠王就走了,魏惠王一走,公叔痤立即把商鞅叫過來,說你趕快逃,剛才魏王來了,問我的病情,我向他推薦了你,我根據魏王的表情來看,可能不會用你,但是我跟魏王說過了,只要不用,一定殺了你,快走,晚了你就走不了了。商鞅聽過以後,很平靜地笑了笑,不可能,他既然不可能聽你的話重用我,他也不可能聽你的話殺我,反正他不聽你的。而這個魏惠王出來以後呢,感到很可笑,說這個公叔痤是不是病昏了頭,竟然要把我整個國家交給商鞅,這是不可能的。這樣公叔痤死了,商鞅繼續留在了魏國,那麼商鞅在魏國沒有得到重用,怎麼會跑到秦國去變法呢?這件事牽涉到另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秦孝公。
秦孝公繼位的時候很年輕,21歲繼位,但是21繼位的秦孝公很有魄力,他很想幹一番事業,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怎麼樣籠絡人才,所以秦孝公就提出來了一個口號,他說誰要是能夠為我出謀劃策,讓秦國富強起來,我要怎麼樣呢?我要“與之分土”——《史記·秦本紀》。這個話分量很重,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作為君王的人提出來給那個幫助他的有才的人來分土地,而且這句話對人才的殺傷力非常大,誰不願意分一塊領地啊。在這種情況下,秦孝公尋求人才的這個政令就越過秦國的國界,傳到了魏國,商鞅聽說,商鞅就到秦國去了。到了秦國以後,商鞅是在秦國舉目無親,一無親朋,二無好友,要見到秦孝公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最後他想了一個辦法,秦孝公很寵信一個太監,這個太監姓景,叫景監。他想見秦孝公,就透過景監去見秦孝公,後人因為這個事情批評商鞅,說商鞅這個走的路子不正,他透過一個宦官去見秦孝公,實際上這個話(沒道理),因為當時商鞅到了秦國以後,如果不透過景監的話,他見不到秦孝公,他沒有辦法,他只能用這個辦法。
見到秦孝公以後,第一次見面,商鞅大談帝道,黃帝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