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就改”。
孩子一出生,有尿就拉,拉完了再哭,讓大人來換尿布、尿不溼。這是常態。到了一歲多,小秒針剛搖搖擺擺能走了,還是習慣隨地大小便。我們也見怪不怪,用拖把一拖就完了。寶寶那時還不會說話,但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以後尿完了,就蹣跚的走到大人面前,拉拉褲腿,指指那泡尿,嘴裡直哼哼,意思是提醒大人去拖地。
次數多了,婆婆自然要批評:“壞傢伙!又尿到地上了!”
小秒針察其言、觀其色、聽其言,明白了:那泡尿是不對的。結果,等外婆拿著拖把過來的時候,發現小秒針已經拿了雙拖鞋,小心蓋在那泡尿上。
另一件事,也跟理解有關,也跟尿尿有關。
直到快兩歲,小秒針還沒有學會自己去衛生間小便,總是隨時隨地蹲下來解決問題,然後站起來,若無其事的通知報告一聲:“尿尿了。”即使他在半小時之內連尿三次,其中一次尿在爸爸的皮箱裡,另一次尿在水杯裡,他報告起尿尿來依然那麼理直氣壯。
在家裡如此,出門也一樣。在一座沒什麼文明可言的城市,帶小秒針出去玩,跟遛小狗類似。遇到他要尿了,樹下、草地、灌木叢、下水道口,都能就地解決。
到了2003年上半年,小秒針已經上幼兒園小班,情況發生了變化。一次,我們出去玩,走在校園林蔭樹下,小秒針說:“媽媽,我要尿尿了。”
就見他褪下褲子來,手裡捏著*,當街站著,東張西望的,半天不尿。我百思不得其解,問,你幹嘛呢?小秒針說,哎呀,這裡怎麼總是有人啊。
什麼意思?我沒明白。
於是小秒針說,他要等沒人路過的時候再尿。因為幼兒園老師說了,他們現在是幼兒園的學生了,不能再當著別人的面尿尿,這是羞的。
孩子的理解(2)
當然,尿尿和*是兩回事。所以,不能當著人的面尿尿,至於讓*長久地露在外頭給路人瀏覽,那是沒有問題的。小秒針的處理好象也沒錯。
這一類理解的偏差,歸根到底還是在於只向孩子提出了行為的規範,而沒有講清楚這規範成立的道理。
小秒針3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看完戲劇演出後,我們還去參加了劇組的交流酒會。酒會很輕鬆,長桌上備著水果、點心、飲料,演員和觀眾可以自取,邊吃邊聊。
旁邊的垃圾筒裡,轉眼就堆滿了用過的紙盤、紙杯和塑膠叉。我對身邊的環保有習慣性的敏感,看到酒會的檔次不算低,提供的塑膠小叉又耐用又漂亮,完全可以多次利用,覺得可惜,便低聲告訴小秒針,小叉用後別扔掉,可以帶回家。
酒會結束後,回家的路上,小秒針突然從口袋裡掏出四把小叉來,得意地宣稱,我每種顏色的都拿了一個。
我愕了足有一分鐘,孩子真的是隨時都可能給你帶來驚:驚訝、驚奇、驚喜,但更多的會是驚怪、驚愕,甚至驚慌和驚懼。
我大概又做錯了,教給了小秒針佔小便宜,這是小氣量、小心眼、小家子氣的開始。我長長地出口氣,穩定了一下情緒。接過叉子來,問,你用過的是那一把?
他指了指紅色的那把,我把紅色叉挑出來,抓在左手,和握著其他三把叉的右手一起舉到小秒針面前,問,這兩隻手裡的叉子有區別嗎?
小秒針不明白我的意思,看著我,茫然地搖搖頭。
我抬抬左手,這個你用過了,別人不會要,你可以處置。又抬起右手,這些是新的,別人還能用,你無權決定。這些叉子是酒會的組織者為了方便客人吃東西準備的,你是客人,可以用你的一份,可是你拿多了,別的客人用就不夠了。這就好比公共洗手間裡的紙和洗手液,是給大家用的,被人拿回家去,這樣對不對?
小秒針搖搖頭,這次很肯定,不茫然了。
我還得繼續解釋清楚:公用的東西不能拿,是公共道德問題;用過的叉子帶回家,也不是小氣,更不是為了佔便宜、得好處,而是環保的問題。叉子用一次就扔掉了,這樣太浪費,浪費錢,浪費生產它的勞動力,更主要的是浪費自然資源,還要花人力物力來處理這些塑膠垃圾。所以,有見識的人會盡量少用一次性東西,儘量重複利用,所以媽媽讓你把叉子帶回家。懂嗎?沒有誰的家裡買不起刀叉,更不要這麼省錢,錢不是這麼省出來的,是掙來的。但我們的地球和大自然,要省著一點兒用,因為人類暫時還掙不來另一個地球家園。
和小秒針的談話到此告一段落,我相信自己講清楚了,孩子也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