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投資公司,又像是一家經營生活用品的公司。我們只能推測倘若施格蘭公司沒有采取以上的轉變,而是依然保持集約經營,那它會不會屈從於等待他們的命運呢?
。§虹§橋書§吧§
第63節:迴避現實……孤島困境(15)
埃德加現在統治著整個商業帝國,該家族獲得了一大片的讚美之聲,被稱為〃新世界的羅斯恰爾茲〃。在此期間,埃德加在家族企業之外也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取得了勝過其父親的成績……1981年,他成為世界猶太人大會的領導人。因為有了新的政治責任,所以他在公司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就相對少了許多,於是埃德加開始考慮繼承問題,但同時他也缺乏理性的思考。1986年,埃德加在沒有與弟弟查爾斯商議的情況下,就宣佈任命自己的第二個兒子小埃德加為繼承人。 年少輕狂
經商可不是娛樂遊戲,任命沒有半點經驗的小埃德加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似乎風險太大,於是父親仍然掌握著所有重大決策的發言權。埃德加曾經對父親久久不肯讓位頗有怨言,而今他在自己的兒子31歲時就將大權交給了他,這可以視為對其已故父親行為的一種報復,同時也證明了他對兒子的信任。在他眼中小埃德加似乎完美無瑕,但結果卻證明,他的判斷完全錯誤,這一決定給企業和所有持股人都帶來了近乎致命的打擊。雖然查爾斯不同意這一任命,但針對埃德加的這一舉動,查爾斯和董事會卻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因此年輕的小埃德加在適當的時候接手了父親的大權。
其實在很多方面,小埃德加就是其父親的翻版……傲慢不羈而又過分自信。他的那些戰略一經實施就很快證明他不是擔任家族領導的合適人選,每走錯一步都有可能付出數十億的代價,而損失最大的當然就是那些佔有多數股份的非家族股東。
小埃德加作為新任命的企業領導人,被全權委託制定企業的發展大計,而且也可以按他希望的方式處置公司資產,但小埃德加顯然還不具備擔當這一新職的條件。學生時代的他荒廢了學業,因此缺乏正式的教育。小埃德加的第一步舉措就是想辦法讓董事會相信,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利潤回報存在於媒體和娛樂行業。儘管當時酒類市場由於趨於成熟,其增長速度確實相對緩慢,但和小埃德加極力鼓吹的行業相比風險性卻小得多。無論如何,施格蘭還是著手在娛樂行業進行了一系列投資,這一系列舉措的高潮時期就是杜邦股份的出售和對環球影業公司的收購。查爾斯為了避免衝突,默許了這一交易,但是他覺得公司目前的領導能力無法令這些新的投資正常運作。
董事會對小埃德加的所作所為並未加以制止,他的下一步大動作就是將施格蘭出售給法國一家大型媒體公司Vivendi;而這一決策所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該交易於網路經濟處於繁盛時期的2000年展開,Vivendi的CEO讓·馬裡耶·梅西爾透過使用大量超價股份作為貨幣形式進行收購,他對投資銀行的建議置若罔聞,把各方警告也拋到九霄雲外。布朗夫曼家族在這一高風險的運作中選擇購進施格蘭在Vivendi中所佔的股份,但Vivendi已累積了大量的債務,似乎施格蘭協議的墨跡未乾,股票價格就開始猛跌,當然Vivendi的財務狀況也就無法實現平衡。
隨著公司股票價格的猛跌,布朗夫曼家族的財富也急劇減少,布朗夫曼家族王朝開始從內部破裂,而這個家族剩下的成員也只有勇敢地面對這一現實。家族僅剩的三個後代中,年齡最大的是菲麗絲,她把家族的一系列經歷稱之為〃希臘悲劇〃。 點評
這個故事中包含了多個常見的元素,它是一個多元集合體。一方面家族獲得了強大的實力,而另一方面,家族在決策的制定上卻又缺乏適當的剋制和有益的指導。有趣的是,家族中並沒有出現衝突現象,布朗夫曼所需要的恰恰是來自家族和非家族人員的激烈爭論。除了指定的領導人之外,其他家族成員的性格也都不令人滿意,他們中的任何一位本來都可以做出更大努力對家族的大政方針進行有效的干預,但他們沒有那麼做。更糟糕的恐怕就是董事會對領導者的一味順從,這就把整個家族企業完全置於了某個人的操控和擺佈之中。
在布朗夫曼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狹隘就意味著狂妄自大,過於相信命運的人是愚蠢的,對好萊塢娛樂業的醉心延伸了這一錯覺。該案例同樣說明了即使所有權為公有模式,對具有強大勢力但管理較弱的家族企業也只能提供有限的保護,它同時又證明了董事會的不作為會使得公司的許多策略都像是在與市場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