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1 / 4)

小說:永樂大帝 作者:連過十一人

朱棣喜出望外,說:“這真是絕妙的好主意。”他隨後說:“各將聽令。”�

朱高煦說:“還是回到中軍帳去傳將令吧。”�

朱棣說:“打仗全靠機動靈活,沒有固定程式。在這裡一樣決勝千里。朱能、丘福、譚淵!”�

朱能、丘福、譚淵應聲道:“末將在。”�

朱棣命令:“立即讓你們所部將士吃好、馬喂足,夜半悄然過河,潛至城下,縱火為號,從三面攻城,朱能攻正南門,丘福攻東城門,譚淵攻西城門,留著北門讓敵人逃竄。”�

三將說:“得令。”�

朱棣又令:“張玉、朱高煦聽令!”�

二人上前:“末將在。”�

朱棣命他們率本部人馬為偏師,立即趕往月漾橋,一部埋伏河邊準備斷橋,一部正面伏擊。�

張玉、朱高煦說:“得令。”�

當他們都分頭去執行任務後,朱棣笑對景清說:“我們該幹些什麼?溫一杯酒,等他們抓了潘忠、楊松回來喝?”�

大家都知道,他是想效法曹操、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雄心勃勃,鼓舞人心,幾個人都笑了。�

攻城時刻到了,火光一閃,雄縣城下吶喊聲四起,震天動地。月色下,燕軍在朱能、丘福、譚淵率領下奮勇攻城,大門被轟開,士兵蜂擁而入,城裡的守軍正在飲酒賞月,來不及拿武器,一見燕軍攻入,有人登城大罵,罵燕軍太無禮,選擇中秋攻城,不讓他們好好過上一個節。罵街當不了用,守兵紛紛當了俘虜。�

潘忠、楊松也很聽調遣,一得到雄縣被圍的訊息,潘忠、楊松馬上率領莫州守軍快速馳援而來。離很遠就看見河對岸雄縣城上火光閃閃,人喊馬嘶,正在激戰。�

潘忠有幾分猶豫,擔心他們趕到時,雄縣會不會已經陷落了?�

楊松說:“見死不救總不行啊,耿大將軍能饒過我們嗎?”�

軍隊前鋒已到達月漾橋,正在爭搶過橋,橋下葦蕩裡的燕軍伏兵全把頭沒入水中,有無數根葦杆留在水面上,但根本無從察覺。�

過了河,潘忠、楊松剛剛整頓好隊伍,正要向雄縣進發,忽然前面樹叢和田地裡山崩地裂一陣吼,張玉、朱高煦率軍從左右衝出,朱高煦的白虎旗在月下特別醒目。燕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切入敵陣,便亂砍亂殺起來,殺得南軍四處奔逃,死傷無數。�

《永樂大帝》第四十二章(5)

潘忠帶人倉促應戰,他力圖穩住陣,但喊也無用,他本人也被敗兵裹挾著向後退。�

但馬上又亂營了,燕軍早已縱火燒了木橋,企圖奪橋後退的南軍眼睜睜看著垮塌的橋帶火沉入水中,埋伏在水中的燕軍士兵精神陡長,溼淋淋地從水中躍起,吶喊著,殺向後退的南軍。�

南軍受前後夾擊,很多人跳河逃生,被河水捲走。�

潘忠的馬陷進泥淖裡,張玉早己驟馬趕到,揮起大刀,用刀把他拍下馬,跌落水中。潘忠不會泅水,在水裡躥了幾躥,眼看要沒頂,張玉伸出長刀刀柄給他,潘忠拼命抓緊刀柄不放,張玉把他提出河面,扔到了葦叢中,燕軍士兵上去把他綁了。�

成群的南軍俘虜正被集結起來。白溝河畔到處是人。朱高煦下令,給每個戰俘身上拴塊石頭。�

張玉不明白他的用意,就問:“你這是……”�

朱高煦想省事、省力,就俏皮地說我給他們一個全屍。�

張玉這才明白,他是要殺降,既不是坑埋,也不是刀砍,而是要把降卒沉入白溝河底。這未免太殘酷了,他提出了異議,這不好吧?殺降卒,這是違反燕王軍紀吧?�

朱高煦不以為然,說燕王所立的軍規沒有不準殺降這一條,都是不得擾民的。�

張玉終覺不妥,主張還是押回雄縣由燕王殿下親自發落為好。�

朱高煦振振有詞地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幸好我們離主帥只有幾十裡,若是隔上千裡,也都把降卒押回去發落嗎?�

張玉還要說什麼,朱高煦已不再理會他,見那些降卒人人背上了大石頭,成排地站在了河岸上。朱高煦下令:“還等什麼?都給我推下河去!”�

燕軍士兵得令,一擁而上,紛紛往河裡推人,有人感到像玩遊戲一樣有趣。只見河水不斷翻花,落水的南軍士兵嚎叫著、怒罵著,咕咚咚地相繼葬身水底,想漂也漂不上來。朱高煦竟愜意地笑了起來,他對張玉說,秦將白起坑降趙國兵卒四十萬,太笨了,得挖多少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