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家按規則辦事行不通,但不按規則辦事,又會帶來更大風險。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必須要講究良心、商業道德,否則也辦不了企業。但是,作為企業家的個人良心和作為企業商業行為的良心是兩碼事。在商業行為裡,不是說你講了良心就是英雄,中國很多企業還沒到能夠講良心的時候,但是中國社會要求所有的企業家要講良心。這實質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現在講“以德治國”,說明這個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中國要建設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體系、信用體系,由於具有商業功能,很大程度上應由企業家來建立,因而在企業中講道德、講良心、講財富良心是非常重要的。
——創新的困惑。每一個成功都是創新的結果,但是創新不一定都能成功。企業需要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國家需要產業創新、產業升級。也許前日方式上的陳舊,將是今日或明天形式上的求新。春夏秋冬,年年歲歲,年復一年,歲歲更新。
WTO的困惑。提起‘復關’,中國人就興奮,可這個‘關’對中國人就那麼難?關內關外,讓人望眼欲穿。雖然一再受挫,但我們一直致力於‘復關’談判,這個關到底是什麼?是不是復關就一定有好處?許多人認為中國一但加入WTO,就好象去到了天上人間,可中國已經加入WTO,歡喜之後一切依然,這是為什麼?利弊由什麼決定?問題不在於何時復關,而在於復關時承諾了什麼?這才是利弊轉換的中軸。
‘復關’加入WTO,也意味著‘出關’,走出了國家這層保護圈,走進了世界市場。這將為中國的企業家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但是也給企業家帶來了更為嚴峻的競爭環境。中國的民族工業應該精心去面對、去適應、去競爭。
最便宜的企業家和最貴的企業制度
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行了20多年,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一點世人有目共睹。但是從另一方面,人們不難發現:舉國上下用了巨大的代價取得了最基本的收穫;用了巨大的能量推動了最基本的發展;用最有力的改革解決了最表層的問題。難怪人們總是深深感嘆:改革成果來之不易!
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可以說各項上層建築的改革都是為了這個核心
,國有企業的改革已經走過了艱難曲折的路程。改革的程序已經把國有企業推到了制度變遷和結構調整的舞臺上。歷史是一面鏡子,‘正本必先析源’,推進改革我們不能不回頭審視和分析:走過的路多麼崎嶇和漫長!
1。最貴的企業制度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認為,國有企業的主要問題是缺乏自主權和缺乏好的政策,沿著這條思路,企業改革沿著擴大自主權和增加企業可支配收入,期間有不少新的方案和試點,以至於後來‘包’字進城。從擴大自主權到利改稅,從‘包’字進城到兩權分離,從把企業推向市場到制度創新,都有效果,但均不能令人滿意,國有企業的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解決。國有企業面臨的問題仍然是‘債務負擔’、‘冗員負擔’、‘社會負擔’,缺乏活力。
動力和活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與‘成功’的農村改革相比,國有企業改革至今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放權讓利下的‘放亂致死’困境,承包制中的短期行為和國有資產‘流失’,股份制試點的變味,不能不讓人再一次思考國有企業改革缺乏活力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許多人曾認為,國有企業由於負擔太重,只要減輕國有企業的負擔,企業就能走出困境。國家下決心實行‘債轉股’,也有人把‘債轉股’稱之為是‘殺手鐧’。‘債轉股’已經實施,不說跑債轉股的艱辛,到現在為止,恐怕就連當初竭力推進債轉股的人也對其‘效力’產生懷疑,以至於要停止這種做法,難道我們又錯了嗎?!
產權改革的目標是解決權責利的統一。但明晰了產權並不能真正達到權責利的統一,因為權責利的統一的一個重要條件是產權的有效運作和管理,即產權的真正‘人格化’。國有企業的產權不可謂不明,但依然虧損嚴重,原因就在於產權的管理和運作,比較當前世界的企業制度,反思國有企業的改革,我們就會明白,產權改革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全部的。關鍵在於國有企業產權管理和運作的科學化,即資產治理結構的科學化。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民營經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的貢獻主要在於:解決就業、體制改革的衝鋒隊和試驗田、思想解放的鼓號手、政府改革的內驅力